1】你真的这样认为
不久前去一个旅游区游玩,景区门口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我一眼看上了一条木质项链,正准备近前看看,旁边伸过来一双白皙的手,把项链拿了起来。
这是一位看上去五十岁左右的女士,身材苗条,一身休闲牛仔装,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动感和活力。
“我戴上好看吗?” 她把那串项链戴上,回头问身后跟过来的人。
“好看也不能买了,咱们这个年龄,要给生活做减法,走,前面看看去!”那人回答着,把女士脖子上的项链拿下来,拉着她转身离开。
拉着“牛仔装”离开的人,从后面看是一位穿着背带裤,身材臃肿的女士,在曲线优美的“牛仔装”的映衬下,她的体型显得更加膨胀。
我看了看那条项链,复古大气中带着一点活泼,实在和刚才“牛仔装”女士的品味很搭配。而我配这条项链的话,自觉气质稍欠一些,但真的很喜欢,于是买了下来。
在休息区长椅上,恰好遇到了刚刚身材迥异的“俩姐妹”,之所以这样说,是我大概打量了两位的相貌,长相很相似,胖女士看起来有六十多岁,比身着牛仔装的瘦女士年长不少,应该是姐姐。
“你看你,还买这样的牛仔服穿,真是的,都这么大年纪了,要给生活做减法你知道吗?”我刚坐下,就听到胖女士这样讲话。
仔细看看,胖女士满面皱纹,目光毫无生气,活力还不及那些垂暮的老人。
瘦女士大概是早已习惯了这种唠叨,神情虽然不自然,但一直没有说话。
我看着瘦女士脸上的无奈,还有一些难为情,突然替她有些委屈。
就好像本来你兴高采烈的出来玩,逛街购物、娱乐交友,有个人一直追着你说:你老了,你丑了,你不该这样那样了!
我想到刚才那串项链,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她比我更适合、更需要这串项链。我拿起项链,向她走去,而此时,胖女士站起来走向旁边的卫生间。
“还记得这款项链吗?虽然我买下了,但觉得更适合您,送给您!”这是我成长以来特别主动的一次和陌生人沟通,我没有想过她是否会接受,只是觉得她天性热情而单纯,值得我这样去做。
“是吗,你都看到了,不好意思,谢谢您!”大概觉得刚才有些窘,她的脸上有些红晕。
“那是您的姐姐吧,我觉得她挺让人难为情的,您还年轻,生活那么丰富,别那么着急为生活做减法,请原谅我的直言。”
“哦,那是我妹妹,她就是那样的性格······”她叹了口气,跟我说起了她和妹妹之间的一些事。
她今年60岁,妹妹比她小5岁,她生性开朗,爱好广泛,年轻时总是各种活动的主角,即便年纪大了,也会参加很多活动、聚会,也喜欢购物,常常买回很多心仪的东西,总觉得自己很年轻。
她的妹妹恰恰相反,性格内向,落落寡合,好多年前就开始喊着自己老了,按照老人的生活要求自己,也要求她。
“我也尽力去劝过她,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年人来对待,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她不听,我一向性格又比较柔和······”
“您知道吗,和您的年龄相比,您是那么年轻快乐,您在坚持自己的活法,这样的生活态度,是我应该学习的,希望您越来越年轻!”
我和她告别时,她的妹妹拖着宽大的身躯姗姗而来,一看到姐姐脖子上的项链,就开始尖叫。
“不许喊,今天听我的,也去给你买一条!”
身材纤细的姐姐迎上去,拉着妹妹的胳膊,向回走去。
2】你真的上了年纪?
我的大学老师,一直以来很喜欢旅游和体育运动,从国内外自助行到各种徒步爬山活动,运动项目上从篮球到乒乓球,也都得心应手。
他尤其酷爱登山,并组建登山团队,每周都要爬两次山。他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还有与年龄不符的强健体型,让我们这帮学生都觉得自愧不如。
最近两年没见,也没怎么联系,前几天见到他,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弯腰驼背,目光懈怠,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和以前的他判若两人。
我很吃惊,问他怎么变成这样呢?他苦笑了一下,回答:上了年纪。
我觉得这个答案可能是敷衍,心想是不是他遇到什么事了,或者身体有什么问题?
他说一切都好,就是知道自己上了年纪,老了,不能跟年轻人比,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我问他现在在做什么,还登山吗?
他说,现在就是到公园打打太极,偶尔和小区的老人下下棋,早就不登山了,登山队也都散了,老了,不想那么复杂,应该给生活做减法。
老了,是嘛?我看着这位两年前还在操场和青年教师一起打篮球,此刻无精打采,实际上刚过完55岁生日的老师,陷入沉默。
不久前,在外企工作的一位朋友带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八个人,除了我们两个稍显年轻,其他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叔叔阿姨,还有一对五十多岁的外国夫妻。
这对夫妻在中国常住很久了,精通中国文化和生活习俗,个性和大多数外国人一样,开朗张扬。他们幽默风趣的谈吐和夸张的动作,给小小的聚会带来了不少欢乐。
当时不到晚上九点,大家说去唱歌,有位叔叔说:“你们去吧,我老了,要回家休息。”外国男士用很幽默的口气说:“兄弟,你这么年轻就老了啊,我都不服老呢,你看我!”说着,他搞笑的脱去外套,露出坚实的臂膀。
后来去唱歌,临进包间,同行的一位阿姨喊住我:“你用我的手机,帮我往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晚点回去!”
“您自己怎么不打呢?”
“这触摸屏幕的手机,我也用不来,平时带着也就接个电话!”
“你试试,这很好学的!”我看着这位来自中国一流高校的大学教授,觉得不可思议。
“人过四十不学艺,我都五十岁了,要学着做减法了,再说新东西太多了,也学不完呢?”
大学教授非常理所当然的说。
在唱歌时,那位外国女士让我非常吃惊,不但把几首中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还跳起了少数民族的舞蹈。
“都是她自己业余时间学的!”外国男士看着妻子,骄傲的说。
分别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着明天干什么。
“明天一个去打球,一个去骑行,晚上再一起去学做你们的中式菜肴,下次聚会来我家,给你们做中餐。”
这对外国夫妻说着,跟我们道别。
3】你看看他们
一位经常在国外旅游的朋友说,相比国内那些把自己困在一个小角落“上了年纪”的人,国外老人的生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丰富。
有的人或独行或结伴,四处旅游;有的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广交朋友;有的学一两门手艺;有的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还有的退休之后再投资创业。每个人都活力十足,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的和国外相比,毕竟国情、经济条件、教育背景都有很大差异,这里只是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对于个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是非常有影响的。
虽然国情不同,但众所周知,国际年龄标准中,对于中老年年龄阶段的划分为:中年41-65岁,老年,则是66岁之后,可看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刚过50岁就进入老年式生活的人。
你一定知道,十多年前,当时已年过七旬的褚时健开启种植橙子的梦想之旅,今天,云南哀牢山崛起的“褚橙王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这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期间的艰辛和甘甜,也自然只有如今虽然白发苍苍,但身体健康的褚老可以体会,当然也只有他能对生活说出“我已经甘心了,我筋疲力尽了。”
王石,中国房地产龙头老大万科的创始人,52岁登上珠穆朗玛时,他说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今已经65岁的王石,业余生活还是那么丰富,赛艇、滑翔伞、航海、写作、摄影都有参与。
如果你说你很忙,也上了年纪,没有这多时间和精力,看看褚时健和王石,你还有理由吗?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都是大企业家,即便梦想和爱好也是需要一定资本的,我这普通人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
那好,就说个普通人的例子。
被都市生活所累,梦想田园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位会生活有梦想的大叔,对的,就是前两年在北京郊区用集装箱建了一座“桃花源”的52岁大叔。
今年,这位大叔应该是54岁了,两年来,他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许多人慕名而来拜访他。但他探索美好生活的脚步却一直没有停留,据说,目前他的“桃花源”项目第二期都已经开始了。
再说说我身边的一位普通人,我的邻居王大哥,二十年如一日在一家工厂做工,同时痴迷于健身,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每天都跑几十公里,四十岁的的人,身材看上去和年轻人差不多。
偶然一次,王大哥的健身方法被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发现,后来王大哥成为这档健身节目的嘉宾,再后来王大哥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健身节目中,并开始出书,还应邀到各地讲学,日程排得慢慢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忽然之间,完全开启了另一扇窗户,原来以为会守着那份工作做一辈子,没想到现在竟然是这个样子,王大哥如是说。
4】别让心也老去
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年龄地位都没有关系,真正有关系的就是他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期待。
当然,我也知道,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提倡极简生活,给生活做减法,清除或屏蔽相对比较“复杂”的东西,比如房间的杂物、无益的社交等,这对于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来说,未尝不可。
但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简约而不简单。如果只是单纯想让生活变的简单,不和外界沟通联系,不去参加喜欢的活动,不去学习新的东西,不接纳新生事物,也不去试着实现心中的梦想,只是呆在一己角落等着老年到来,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滑雪、登山、跳舞,也不是要衣着鲜艳,摇曳多姿,只要内心安定,积极乐观,精神上安逸充实,即便你只是素面朝天,终日在家养花种草,别人看到的你也是一个活力十足的你,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呢?
我只是反对那些刚刚上了所谓的年纪,就开始倚老卖老,远离社会,把自己当成生活的旁观者,以及从来不对生活有所期待,以为生活不过如此,过一天是一天的群体。
等真的老了,眼睛花了,腿脚不灵便了,再想想这一生有一个梦想始终没有去尝试,有些爱好一直没有时间进行,有个向往的地方却一直没去,但此时,却真的老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也无法实现了。
生命是有长度的,生活却有无限的宽度和广度,在本可以更丰富、有无限可能的人生里,我们不该自己主动关闭那扇窗,在窗户内慢慢变老。
那些所谓“上了年纪”,所谓“人生也就这样了”的人们,其实你有所不知,生活充满了未知的可能,还有很多精彩等着你去体验,不要过早的给生活做起了减法,请试试打开那扇紧闭的窗户,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漫漫,生活何其丰富,愿你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让每天的生活不但有加法,还有乘法,还有许多的N次方!
人生那么长,何必急着做减法。
千万别你本“年轻”,却已老了。
本文(原标题:《你本“年轻”,却已老了》)首发微信公众平台深度,转载请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