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问灵
壹| 起源与终点

有一个小小灵魂和太阳的故事,可以来帮助理解灵魂的起源和终点
有一天,一个新的灵魂在太阳里诞生了,从诞生之初它便知道自己是光,在它诞生的这个领域里,除了光芒之外一无所有。
于是它大喊着说“我是光!我是光!”
但它却不知道什么是光,于是它竭尽所能的想要体会到什么才是光,它所有的知识和解释都无法帮助它真正的体验到什么才是光。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烛火一样,在太阳的一片光芒中,它作为这片光明的组成部分,根本找不到它自己的存在。

这个小小灵魂越来越渴望认识到什么才是光,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有一天,太阳对它说“小东西,想满足你的这种愿望,知道要做什么吗?”
小小灵魂说:“不知道呀,我该怎么做呀?”
“你必须和我们分开,离开我,到黑暗中去”太阳回答到。
小小灵魂问道“黑暗是什么呀?”
“那就是非你,不是光。” 太阳回答说,小小灵魂明白了。
于是它选择了先和大家分开,去体验自己的本质。
分开之后,它需要先忘记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包括它自己便是光这个事实,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的去体验。
然后它进入了各种领域,召唤出了各种黑暗。
在黑暗中,它却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它哭喊起来:“神啊,我为什么存在啊?为什么我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被人丢弃?”
其实太阳并没有丢弃它,一直在它身边看着它,只要这个小小灵魂忆起自己便是光,便完成了自己的体验之旅,就能回家,回到太阳里,回到无边的光芒中。
灵魂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为了体验,为了经历什么不是自己,才能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最终回忆起自己真实的身份,回到终点,出发的地方。
贰 | 虚幻的世界
你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瘦子,除非看到了一个胖子。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矮子,除非遇到了一个大高个。
这个逻辑推理到极致便是:
你不会经验到自己,除非知道什么是非你。这便是相对的世界。
你的本身不是由自己定义的,而是由不是你定义的。
就像上面的那个小小灵魂,它只有知道了什么不是光,才知道自己是光。
老子在两千年以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道德经》第二篇就讲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是因为相对,所以才有了这个世界,世界才从混沌之初开天辟地,有了天空和大地。

世界本来就是空的,所有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创造了标准,创造了相对,创造了幻象。
好坏对错,长短胖瘦,都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世界本没有标准,但我们却硬要制定出一个标准来,给所有的事物都攀附上一个色相,于是幻象便产生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遇到任何事情不要急着评判,有了评判就有了相对,去观察这个事实,看它是否对你有用,有助于你体验到身份的本质。
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不要去嫉妒成功,也不要怜悯失败。
你不知道你的灵魂这一世想要经历什么,你不知道你的灵魂在权衡什么。
遇到一件事情不要着急定义它是灾难还是好事。
除非你已经知道了灵魂让你遇到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死亡能够拯救苍生,生下来只能带来悲哀?那生和死是好是坏呢?
我们无法评判,没有真正的标准。
《道德经》第五十八篇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是福是祸,谁知道呢?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而在于发现你在那里,向来在那里,已经在那里。
叁 | 灵性觉醒的危机
一些人当发现自己灵魂真相时,会陷入到一种状况:既然世界是虚幻的,便不再关注物质的世界,只关注自己灵魂的成长。
于是不再想工作,不再关注尘世的成败,抛家弃子,甚至不再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对准了灵魂的修炼。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因为内心认识到了自己的实在,发现身体只不过是在这个世界暂时寄居的工具而已,可能深陷于探索灵魂的极乐状态中。
别人会说你是精神错乱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因为丢掉了精神。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人是三相的存在:身体,精神,灵魂。 是三合一的,三相必须都关注,丢弃了任何一相都无法发现自己。
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便写到了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不仅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也要有现实世界中的理想。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遁世,不再关心世俗功业。所谓大修于世,小修于林。
肆 | 结语
很多人生活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要记住
没有什么事物本身是痛苦的,痛苦是错误思维的结果。
痛苦源于你对事情做出的判断。
移除判断,痛苦消失,别批判,别责怪。
因为你不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结果会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