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了人类200多万年历史的石头无声无息间俘获了人类芳心,成为了人类永恒的情结。中国人的石头情结尤甚,这可在四大名著中看到。
《水浒传》108将由“遇洪荒而开”石头中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块石头所变;《三国演义》中的汉朝的传国玉玺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红楼梦》中的石头来头更大,是女娲补天剩余的一块绿松石。后来成了贾宝玉衔玉而生的通灵宝玉。《红楼梦》从头至尾没有离开此石。
这此石头或原为虚构或世间失传,今天我们都无法见到,但石头情结却清晰可辨。人类的石头情结从何而来?今天我们从大英展中的54件文物寻找答案。


序厅(1件)

这件木棺和石头有什么关系?这要从木棺上的图画颜料讲起。在丰富多彩的颜料世界里,矿物一直是人类最早青睐的对象之一。今天我们能看到人类最早的绘画,矿物颜料的功不可没。
孔雀石
孔雀石在中国古代叫“绿青”、“石绿”或“铜绿”,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而得名。作为颜料,孔雀石被广泛用于化妆或壁画,还用于给制釉和玻璃上色,但它的主要作用依然是制造装饰材料和宝石。在古希腊,它还被当成孩子们的护身符。
青金石
几百年来,青金石粉末被用于制作深蓝色的颜料。青金石具有浓郁的蓝色色彩,古代人认为它“色相如天”,因此非常受古代皇帝的器重,据记载“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现在的人们很难弄清历史传说中提到的“蓝宝石”,究竟是指青金石还是指蓝宝石。在古希腊和罗马,人们相信蓝宝石——也有可能是青金石可以治疗眼部疾病,还能够使囚犯重获自由。古代西方人认为,青金石的深蓝色色调、金黄的黄铁矿星斑和上帝的居所——夜空相似,中世纪的条约曾写着,青金石可以把灵魂带入天堂。古代佛教徒也相信,青金石可以帮助心灵驱逐邪念。
在古埃及,青金石不但一直被视为可与黄金媲美的宝石,大量用于镶嵌金银装饰物,还被用做颜料、化妆品。古埃及人将这种矿物磨成粉末,和油脂混合,用来制作各种颜色的眼线膏。
第一单元 开端(11件)
人类使用石头开始于250万年前,那时生活在非洲的人类祖先第一次开始制作工具。工具不断被改进,并伴随着早期人类从非洲向中东、欧洲和亚洲不断扩散,最终达到遥远的美洲。
当时正值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全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渐渐的,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人。定居生活需要各式各样的物品——工具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让生活变得不那么艰辛。这也导致了诸如用陶器煮饭和驯养家畜等一系列革新。
很明显,人们很早就渴望制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时代,就已经开始绘画和雕刻。就实用和美观而言,本单元包含的所有物品都与人类开始使用石头有关。

人类最早可没闲心研究颜料,填饱肚子是人类最早面对的问题。这件石制砍砸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古老的猎食工具之一。伴随它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已灭绝的人类物种化石遗存,证明人类生命和技术首先出现在非洲。这类工具特别有助于砸碎动物骨头,以获取人类大脑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骨髓脂肪。

同一个地方发现的手斧虽用石头制成,但经过良好地加工,因此与天然石块差别巨大。制作者用石锤精心打磨,使的手斧边刃锋利而规则,很适合用作切割工具。

岩画是古人类凿刻和敲击在岩石上的一种用以反映人类生活的一部原始语言和文字,用石质或金属工具敲凿、磨刻、刻划出不同表现形式的图案。
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 另外还见人物等及其它图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岩画就代替文字体现古人类生活的一个侧面,记录在了岩画上,这件野牛岩画作品创作于末次冰河时代末期,是冰河时代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其中展示的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艺十分清晰,这种创作潜能对于现代人类的发展成功必不可少。

克洛维斯矛头是大约14000年前现代人类成功定居北美洲的最普遍证据,尽管这片辽阔的地域可能有过更早的涉足者。克洛维斯矛头是致命的狩猎武器,因此成为当时石制工具的标志。
坚硬的石头,可以用来制作工具砸、割、刺都很好用,甚至可以用它来刻画记事,或研成颜料。
但坚硬石头会风化,会变成一种非常细微的存在体,这个存在体我们叫它“尘”,灰尘。这是一种非常细小的颗粒,它在和大自然中的树叶、树木、走兽等相结合之后,再加上水的渗透,我们称它为“泥土”。
最初人类盛水可能用瓜,切头凉干后将瓜穰掏空用来盛水式其它东西。但它容易碎,所以,人们就用泥土糊在瓜的外层,然后,再用火烧干,瓜一见到火就变成灰了,而剩下的泥土做的外皮,变成了坚硬如石的陶。
他们还可能会用绳子或草,编出想要的形状,然后用湿的土把他糊起来,之后拿去烧,那么烧的过程中,草类纤维状的东西全都化成灰,留下来的土就变成了陶器,所以我们发现早期的很多陶制品上面都有绳纹或藤编的痕迹,这些痕迹述说的古代陶器的制作方式。

用陶器烹煮食物是一大突破,引发了人类饮食方式的革命。世界上最早的一些陶器发现于日本,由绳纹时代的居民制作。用陶器烹煮食物,为绳纹时代人提供了如鱼类等多样化食谱。或许因为鱼类等食物的供给充足,日本的农业发展相对较晚。大约在19世纪,这件陶器内部漆金,在日本茶道中用作盛水的罐子。
从岩石到陶泥,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的从泥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石器与它的变身陶器一同活跃于历史的舞台。


此陶碗表面装饰四个抽象的公牛头纹。牛纹在北非和中东地区流行了数千年的时间。这只碗制作的年代,牛已大规模被驯养。

调色板用以研磨化妆品颜料,常常被制作成动物形状,代表了埃及尼罗河谷丰富多样的动物群。在墓葬中随葬这些化妆品调色板,说明埃及人认为死后的容颜仍旧非常重要。古埃及人将如青金石等矿物磨成粉末,和油脂混合,在这些石制调色板上研磨调和装扮生前逝后的妆容。

这是大英博物馆所藏最古老的石质希腊雕像,她比其他已知的类似雕像早得多。它身上凸起显示着原始约的生殖崇拜。

这件精致的斧子以欧洲玉制成。其制作者似乎更注重器物的美观性,而不是功用。这样的玉斧应具有仪式性的重要意义,有时与丧葬礼仪密切相关。斧子是早期人类主要的工具,或许制作玉斧即是对斧子重要性的一种颂扬。

在古代中国良渚文化的墓葬中,人们也发现了美丽的石器一一玉琮。玉被认为可以影响死亡,保护尸体免于腐烂。琢制琮这类物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熟练的技术,这表明当时社会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那些专门从事玉器琢磨的匠人。
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6件)
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丰饶的河谷地带,人们第一次以超过几百人的规模聚居在一起。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新的组织方式以及增强对人们的控制,伴随着财产和权利的巨大分化,诸如国王之类统治者应运而生。
文字作为交流和记录的方式得到发展,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音乐和运动也流行起来。这时人们也学会运用金属,这种新技术最终使人类创造出复杂而贵重的青铜和黄金制品,它们常常被视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但石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更多变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

制作竖琴的原料揭示了乌尔的贸易范围和路线,这些华贵的材料表明乌尔是个富裕的国家,拥有成功的贸易活动所需的资源和社会组织。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装饰着牛的胡须。(牛有胡子吗?)




单独发展的美洲文明对石头情有独钟,这件石制面具太小,无法戴在脸上,可能是珠宝或头饰的组成部分。奥尔梅克文化常被作为中美洲“母亲文化”,因为它影响该地长达千年的时间。

埃及的王朝统治时期始约公元前3000年。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法老,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统治者,他统治时期是埃及王权和社会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这尊雕像手中握有连枷和钩子,头戴王冠,象征他统治着一个统一的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6件)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这些拥有了辽阔疆域的帝国统治者必须具备战略头脑,依赖军事力量和有效的自我宣传赢取或保持对帝国臣民的控制。
公元前七百年前后,亚述王辛纳赫里布建立了一个横跨中东大部分地区的帝国。400年前后,亚历山大大帝军队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比亚述帝国更为辽阔。欧洲和亚洲都进入帝国扩张的时代,这归功于对帝国管理的改进和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元前5世纪人们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社会的本质,并开始阐明关于自身及其统治管理的方式与理念。在雅典,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对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提出质疑。印度华丽的佛教纪念物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遗产,揭示了宗教信仰与政治如何形成强大的纽带。
这一时期的石雕彰显着人们对自己权力与信念的永恒追求,那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石会化成尘,他们也没有机会见证这一过程,因为他们己早早化为尘土而这些石头还在!


古实王国是位于今苏丹地区的一个古老政权。与古埃及人一样,他们把“沙伯提”雕像放进重要人的坟墓,好让它们在阴间服务于死者。这一雕像融合了埃及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具有这一时期古实王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强大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新的统治者需要途径与他们的埃及臣民交流。在这座墓碑上,铭文用三种语言写成:希腊语、圣书体象形文字和埃及人日常使用的世俗体文字。人们可以据此了解埃及社会的多样性。

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作为一位年轻的皇帝,他懂得向所有臣民传达其权威的必要性。他用遍布帝国的雕像来达到此目的。此类雕像现存超过250余尊。虽然奥古斯都在76岁时逝世,石像上的面容却始终青春永驻,这也成为他权利的不朽象征。

阿玛拉瓦蒂大佛塔是古印度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这件浮雕石板,描绘了保护佛塔的五头蛇以及守护佛塔的狮子。娑多婆诃王朝的历任国王都赞助阿马拉瓦蒂,国王们利用对佛教的支持宣扬自己的虔敬,使统治合法化。

索福克勒斯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伟大的悲剧作家,他的剧作阐述了人类境遇的普遍真理,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罗马人喜好从古希腊雕塑和戏剧中获取灵感,这件索福克勒斯像就是罗马艺术家对希腊原件的复制品。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6件)
纵观世界与历史,不同的宗教都借助石制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本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尤其是宗教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
公元前300年左右,世界宗教版图发生了改变。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宗教信仰开始成长,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出现了具象的肖像。公元570年,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了,中东逐渐伊斯兰化。新的宗教扩张,旧的信仰式微。但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兴起,欧洲和中东许多小的地方信仰消失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需要生者供奉。东汉时期,描绘日常生活的精美模型,就有漆器、丝织品以及金属器这类实用器一同被埋入墓葬中。这件俑表现的是两人在玩当时冥间和人间一样风行的六博游戏。

在2000年前的北美,吸烟对于仪式生活十分重要。在吸食轻微致幻的烟草时,这些烟斗上的动物或许是灵魂的引导者,试图陪伴吸烟者的灵魂之旅。

在大多数文化中,至少都会有一个创造性神话。对玛雅人来说,这个神话就是史诗《波波尔-乌》。史诗讲述了死神在天与天神的球赛较量中落败,从而失去力量的故事。这种球赛在中美洲流行了数千年。参赛者系上腰带以保护臀部。这件腰带的精湛工艺表明了比赛的重要性。
中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也非常珍惜玉。 他们将它入药,并用于珠宝、装饰品和宗教文物。 它的名字“jade”来自西班牙语的"piedra de ijada",字面意思是“侧面的石头”。早期西班牙探险家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们看到当地人拿着石头放到他们的身体侧边,用以治愈或缓解各种疼痛。

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许多“异教”信仰陷入衰落。受波斯宗教的影响,太阳神“密特拉”一度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如今我们对这种信仰和仪式知之甚少,但还是有一些纪念性雕塑幸存下来。那些谴责密特拉崇拜的基督教作家记载道,作为一个救赎之神,他与基督十分相似。

公元前150前后,佛教开始用人的形象描绘佛陀。佛并不被认为具有神性,也不被当作神崇拜。人们只是关注其特别的品质。

约拿的故事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享的传统资源。这个出现在《旧约》和《古兰经》中的故事,在赎罪日被犹太人诵读。这件罗马时期的石棺可能是为基督徒专门制作的,角上雕刻的羊羔或许代表了“上帝的羔羊”,其在《圣经》中通常指代耶稣。这件石棺约在18世纪被运到英格兰并被钻出几个孔洞,或许用作喷泉的构件。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8件)
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丝路上流通。因为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续高涨,这类贸易活动在中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同时,另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也兴盛起来,即以印度洋为中心,依靠季风和众多港口,将数千英里内的不同国家联系起来的海洋贸易网。这个贸易网运输着石头变成泥土之后的更精致的回归一一瓷器。
泥可以塑造各种形状,通过烧制,幻化为瓷。是不是所有泥土都可以做瓷器?肯定不是。这还要从陶瓷原料的鼻祖——高岭土说起。
地球表面的矿物和岩石,在与大气接触时,便受到水和空气的机械、化学作用,逐渐发生风化而分解,这种由空气和水同时作用而引起分解的现象,称为风化。长石随着风化生成新的硅酸盐——高岭土,至此陶瓷泥料才产生。

幅员辽阔的唐朝(公元618-907年)产生了庞大的官僚群体,这件三彩文官俑出自刘庭训墓,墓主人生前曾任唐朝将军和皇帝的私人顾问。随葬品中包含文官俑,显示刘庭训栖身民间诸神之中,表明将在来世得到幸福。

公元500至800年是丝路贸易的全盛期,无数商品和人沿着这条道路来往于中国、中亚和欧洲之间,在如此距离的贸易路线上,货物的流动必然使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相会交融。
唐朝经历了制瓷技术的改良,最终创烧出高温瓷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的瓷器设计获得新的灵感,这件双耳瓶的球腹、细颈、高柄等造型特征,与公元6世纪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希腊和罗马同类的陶质、玻璃、金属器皿非常相似,而柄部的龙首以及瓷釉又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阿拔斯王朝是中世纪早期一个强大的政权,在至高无上的哈里发的统治下,帝国从公元750年延续至1258年,疆域从中亚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并开创了伊斯兰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些壁画残片出自哈里发在萨马拉的后宫,这里曾作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长达50年(公元836-883年),后宫中的女人叫做努达玛,意为“茶杯伴侣”。

这些陶壶碎片见证了中世纪东非、中国和伊斯兰之间的贸易,这些碎片穿越印度洋来到了非洲,这是一条繁忙的贸易航线,连接着这些相距甚远的地区,创造了多元文化和诸多国际中心,这些碎的陶瓷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废弃物,1948年在坦桑尼亚海滩发现他们之前,一些遗留下来的陶瓷器仍然被人使用和废弃,虽然这些残片被发现时埋在一起,但原本的陶瓷器却来自世界上更广泛的地区。

由于向亚洲其他地区出售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料,爪哇王国变得十分富有,将印度尼西亚带进国际贸易中的同时,香料贸易也把佛教引入该群岛,这件佛头来自世界最伟大的佛教遗址之一——婆罗浮屠。婆罗浮屠是一座阶梯式金字塔形建筑,装饰有佛教浮雕和塑像,虽然修建浮屠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宣扬出世思想,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的建筑耗费巨大,佛曰:万物皆无常,巨大耗费却使婆罗浮屠永存于世。

查理曼大帝(公元800-814年在位)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艺术版图,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他第一次将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并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
被称为有机宝石的象牙由于质地细腻,硬度适中,非常适合工艺制作及雕刻。制作出的成品给人以高贵、成熟、稳重之感。特别是历代的先民们赋予了象牙许多美好的想象及寓意,使得象牙成为非常贵重的特种工艺制作材料,数千年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件象牙板描绘了三个基督教场景:天使报喜、基督诞生和贤士来朝,这些场景融合了古典元素和富于活力的风格,这种新旧艺术的结合具有那个时代——即现在为人熟知的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典型特征。

公元100-700年间,莫切人生活在今天的秘鲁,他们创建了或许是整个南美洲的第一个国家组织,这件陶壶被塑造成一位年轻的男性武士形象,一手持盾,一手持棒,他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一员,因为莫切人崇拜武士阶层,这类陶壶在莫切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

古代玛雅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中美洲文化之一,尽管与美洲之外的世界没有联系,但玛雅也从短途和长途贸易中获得了利益,玛雅以复杂的信仰、文字系统和历法而闻名,这些在这件科潘出图的祭坛上均有体现。石雕面部是阴间神Sak Xiiw的化身,意指“白色恐怖”,代表白色一词的符号出现在祭坛的背面,其余三面雕刻了更多的图形文字符号,其中一面指科潘王“雅士帕萨禅尤帕特”,根据玛雅历法,他即位于公元763年。
第六单元 变革与适应(11件)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本单元探讨一组中世纪的文物,有的体现了新理念;有的则通过对旧器物与旧技术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这一部分中的许多器物表明:人们需要制作美丽的器物以表达宗教信仰。中世纪也是一个巨大创新的时代。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
石头在这一时期依然被呈现得多姿多彩。

这幅圣像画描绘了基督徒圣杰罗姆从狮爪上拔除长刺的场景,绘制圣象被信徒们视为东正教堂里的一项精神活动,圣像画画师遵守一套严格的规则,东正教信徒认为绘制圣像画的过程是神圣的,重要的是艺术家们的宗教动机,而不是技艺,信徒们 把圣像画当做圣物来崇拜,认为这些作品是一窥天堂的窗口,中世纪圣像画画师必须掌握很多专业技术,比如用矿物质颜料绘画等。

湿婆神是创造与毁灭的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这尊工艺精美的雕像刻画了湿婆神以及他的配偶——坐在他腿上的雪山神女,他们脚下是各自的神兽——湿婆的神牛南迪以及雪山神女的狮子。在印度教中,“darshan”一词的含义是“能见圣人一面(的功德)”。印度教通过制作这样的雕塑鼓舞人们的“darshan”情感,以凝聚虔诚信徒的思想。

大约公元1400年,阿兹特克闻名征服了瓦斯特克闻名,后者是更古老的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中美洲文明,阿兹特克人似乎接受了瓦斯特克人信仰的的某些方面,并将其吸收进自己的信仰当中。这尊雕像可能是意味瓦斯特克女神,她张开的嘴和乳房下松弛的皮肤是稍晚时候阿兹特克女神特拉佐蒂奥托(意即“吞污女神”)形象的原型。特拉佐蒂奥托通常被描绘成张开嘴巴准备吞噬污秽、清除身体垃圾和精神邪恶的形象。

阿兹特克是15至16世纪早期最强大的中美洲帝国,因组织有序的军事社会和充满活力的艺术传统而著称。阿兹特克雕像通常都是神明或幽灵,比如这个名为“希瓦泰堤奥”的幽灵就是一个死于分娩的女鬼。死于分娩的阿兹特克女性被视为战士受到缅怀,享受和战死疆场的男子同样的荣誉。阿兹特克人还相信希瓦泰堤奥是邪恶的,她们会绑架活婴,作为她们死于分娩,未能拥有自己孩子的一中报复。这些邪恶的幽灵会在十字路口出没,因此这个雕像原先可能被置于路边。

拉帕努伊岛,有名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偏远的人居岛屿之一,从约公元1000年起,它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建立在所谓的“摩埃石像”,这类石像遍布全岛,这尊小型的摩埃石像可能是标明两个地区边界的界石。两位祖先之间鸟的形象指的是创造神——马克马克。从公园1600年开始,对马克马克的崇拜占据了该岛信仰体系的核心地位。

刘易斯棋子发现于苏格兰刘易斯岛,时间约在公元1150至公元1200年,是由海象牙(替代难以得到的象牙,也属有机宝石)精心雕刻而成。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着中世纪时的权力结构。兵是没有具体造型的,仅仅是一小块直立牙板。它们代表了中世纪欧洲被粗暴强征充军的农民。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在他人眼里没有个体的身份,因而象棋上的这些兵都没有身份特征。国王坐在宝座上,膝盖上放着一把宝剑。而王后右手托腮,望向远方。中世纪时,象棋中的王后一次只能斜着走一格,力量并不大,所以也是这样“忧郁的”形象。

14世纪晚期,帖木儿的游牧大军席卷亚洲,控制了从中国西部一直到伊朗的广袤土地,这个龙耳玉杯的主人兀鲁伯是帖木儿的孙子和继承人,它的外形恰好说明了中亚在当时收到的外部影响:手柄部的无角龙是典型的中国样式,但主人的名字-兀鲁伯则用阿拉伯语刻写,银制修复部位上的第二段铭文是用奥斯曼土耳其语书写的,这件玉杯应该是16世纪早期帖木儿王朝倒台后被带到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宫廷的。

伊费是公元1100-1400年间兴起于西非的最伟大的城邦之一,伊费神圣的统治者奥尼现在仍被尊为造物主的后裔,伊费的艺术家们在赤陶和石器制作领域发展出一种高度写实的雕刻传统,这个头像可能摆在祭坛或是家庭神龛中,然而,我们并不清楚他是谁。赤陶雕刻在伊费多地均有发现,它记录了伊费社会的多样性和世界性。

青花瓷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奢侈产品之一,它也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物品。通常人们认为青花瓷是典型的中国产品,而它在中国元代首先是作为出口品销往中东,此外,这类瓷器上使用的钴蓝料是从中东(可能是伊朗)进口的,钴蓝料在中国被称为“回回清”,意思是“穆斯林蓝”。

粉青砂器是一种粗陶器,首先出现在15世纪早期的朝鲜,“粉青”这一术语指的是陶器中带浅灰色的绿色,这只碗在朝鲜烧制,但在日本进行了精心的修补,这说明它是一件珍品,粉青砂器在日本很受欢迎,连粗陋的粉青饭碗也常被珍藏和用作茶具。

从约公元1550年开始,在苏莱曼大帝统治期间,伊兹尼克陶瓷匠开始烧制一种绘有一系列精美花纹的器皿,这种瓷盘上写实风格的花纹常与受中国青花瓷启发的“山石和海浪”图案相伴。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的革新是被称为“bole”的亮红色陶瓷器的出现,这种陶瓷器是用富含铁元素的黏土制作的。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4件)
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
探险通常导致对资源和人力的攫取。从此,欧洲人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帝国主义带来贸易和经济的扩张,还导致了空前规模的奴役和掠夺。本单元的一些展品讲述殖民压迫下的悲惨故事,介绍发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动,这些活动使西班牙成为现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国,却毁灭了当地社会。

公元1644年,中国明朝覆亡,日本在短期内便主导了亚洲瓷器产业,日本人在中国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红和黄两种精致的釉色,制作出很多奢华的瓷器,这件次器便是个中精品,柿右卫门风格陶瓷器得名于一位日本著名陶艺家,其家庭延续至今,这类瓷器十分符合欧洲人的口味,当时,荷兰人是唯一得到幕府将军授权与日本做生意的西方商人,这尊瓷象是公园1660至1700年间由荷兰人运往欧洲的。

从公元1510年起,阿果成为新建立的印葡帝国的中心,在印度定居的基督徒们急于使当代人皈依基督教,所以他们使用欧洲木刻版画作为教具向当地人介绍基督教圣象,这件基督雕像可能出自一位印度皈依者之手,象牙是制作宗教用品的流行原料,像这样的雕像有些被卖给亚洲的天主教徒,有些则出口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小型雕像通常用于私人祈祷。

莫卧儿帝国在公元1526至1858年间统治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尽管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是穆斯林,但他们统治下的臣民大部分却不是穆斯林,莫卧儿帝国早期许多统治者都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在这幅画中,莫卧儿帝国王子达拉•世库正在拜见一位宗教导师,莫卧儿统治者经常向伊斯兰教或印度教的导师寻求指导,矿物质颜料表现的王子与导师们亲密交流成为16至17世纪印度细密画的一个流行题材。

查理五世于1516年加冕为西班牙国王,又于1519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统治了欧洲大部分以及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势力范围,这件浮雕宝石可能是查理五世在1530年的加冕典礼上送给教皇克雷芒七世的,这场加冕仪式,是四年战争后王权与教权达成和解的一部分,它们的联合是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马丁路德,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正在席卷整个欧洲,使皇帝和教皇均感到恐慌。
珠宝饰品小史
上古时期,天然的贝壳、石头、兽骨是制作饰品的主要材质,饰品被视为护身符、是勇猛威武和地位的象征。
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是珠宝发展史一个重要的进步,人类的饰品变得越发精致、个性,展示了更多的时代审美趋势。但金属往往做为珠宝的陪衬。
中世纪,珠宝代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黄金、纯银和珍贵宝石,只有王室和贵族才可以佩戴。平民只能佩戴铜、锡等金属制成的饰品。各国的君主通过佩戴大量的珠宝,显示国家的强盛。
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展现的是这个时代的光彩壮丽。珐琅彩饰品的设计更为精致繁美。切割工艺的进步,使宝石更加光芒四射。
珠宝首饰除了具有宗教及社会意义外,同时又是服饰的组成部分,是荣誉和特权在服饰上的表现。统治者及新兴中产阶级通过珠宝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富有。
今天人们对宝石喜爱的热度依旧。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2件)
19世纪,一场工业革命席卷了欧洲和美国,其标志是工厂及大规模生产的诞生。历史上第一次,从茶具到徽章,大多数物品都能以较低成本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并为个人所有。为满足新兴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并导致新兴经济、政治强国的出现。这是一个欧洲帝国的时代,殖民统治遍及全球。
20世纪是一个矛盾冲突和社会变革空前激烈的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反抗殖民统治,欧洲战争引发了两次前所未见的世界大战。对冲突的体验深刻影响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尤其反映在艺术家和工匠制作的物品中,它们试图清晰地讲述战争或和解。
如今,得益于塑料和其他廉价材料的使用,人类正制造出更多的物品,但瓷器仍旧是人们最喜爱的餐饮用具。今日,大部分的石器渐渐远离我们生活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对环境和全球资源的影响,并通过制造品表达和应对这些焦虑。

英国人对茶的喜爱是一部复杂的帝国史产物,最初茶叶作为奢侈品从中国进入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改从英属印度进口茶叶,茶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在茶汤中加入牛奶以及来自加勒比海的糖,这套茶具是由英国最负盛名的陶瓷制造商韦奇伍德生产的,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这种茶具并不十分昂贵。

20世纪,一种新的共产主义体质推翻了俄国皇权专制,为了庆祝革命胜利,瓷盘上描绘了一位无产阶级工人站在一家生机勃勃、高效运转的工厂前方景象,盘子制作于皇家瓷厂,画面是革命后绘制的,这类画旨在鼓舞士气。

这盏灯和手机充电器核心是一个小型的太阳能板,当前,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硅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在地壳中,硅是第二丰富的元素,构成地壳总质量的26.4%,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
太阳能板的设计可以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提供电力,那个地方也是现在人类最初制造工具的地方。太阳能的使用彰显了人类在使用石头制造工具时所展示出来的创造力。
由第1件至第100件展品中与石头有关展品的解读可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石头的印记,这些印记描述出了远古人类对的石头感情及印象。它们的美丽传说成为了人类最永恒的情结!

其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我们喜爱的皎洁的月亮也是一块石头、就连每日照耀我们的太阳都是一块燃烧的石头。
每天我们都在和石头打交道,甚至每个国家都选出代表自己国家的国石。最后我们欣赏下各国的国石吧!
何谓国石?
一般而言,国石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喜爱甚至世界闻名的、具有优异特性和珍贵价值的、在该国资源丰度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宝石或玉石。严格地说,国石大多数都是珍贵的、甚至是世间罕见的宝石或玉石。例如,南非的钻石和斯里兰卡的猫眼石,就分别被相关国家选定为国石。
国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重要的形象标志和象征之一。它一般由社会公众和有关专家推荐评选,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和选定。
钻石——南非、英国、纳米比亚、荷兰等国国石

钻石的原矿物学名为金刚石。钻石一般是指经过工艺加工的宝石级金刚石。它一直被誉为硬度最大、光泽最美的宝石之王。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晶体。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丽的也是最昂贵的物质和财富,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具有永恒的意义。
钻石光泽灼目,气派高雅,历来被讲求风度气质的英国人视为宝石之冠。在所有宝石中,由于钻石硬度最高,因而英国的男人喜欢用钻石代表自己的坚定和果敢;而女人则愿意用钻石比喻自己的圣洁和高贵。英国人很早就把钻石作为男女间的定情物,这一习俗很快就被西方世界所采纳,并传播到东方。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殖民者也没有忘记把全球各地的钻石归为己有,英国收藏有世界上最为罕见和珍贵的钻石。
红宝石——缅甸国石

红宝石的矿物学名称为刚玉,它是宝石级刚玉的一种。因在成矿过程中含有三价铬(Cr)离子,故红宝石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光泽耀眼,温暖亲切。红色透明的红宝石晶体,属宝石中之精品。并且,它以鸽血红者为最佳。红宝石具有玻璃光泽。
红宝石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也是7月的生辰石,被视为吉祥之物。它象征火热爱情、高贵气质、青春活力。
红宝石饰品,不论是戒指还是项链,都透射出诱人的光芒和高贵的品位,深受人们的喜爱。缅甸是红宝石的著名产地,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旅游者和珠宝商。作为国石的象征,首都仰光大金塔的塔顶,镶嵌有93颗巨大、晶莹的红宝石,在阳光照射下它们烁烁生辉、光彩夺目。
蓝宝石——美国和希腊的国石

并非蓝色的宝石就是蓝宝石。蓝宝石在矿物学上也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的一种,硬度仅次于金刚石(钻石)。美国西部盛产蓝宝石。在其西部淘金热时期,许多探险家也把找到蓝宝石作为获得财富的标志。
蓝宝石以其晶莹剔透、色泽高雅美丽,被古人蒙上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视为吉祥之物,被誉为聪明之石。它历来被视为慈爱、爱情、诚实、智慧、高尚的象征。
祖母绿——哥伦比亚、秘鲁、西班牙的国石

祖母绿的矿物学名为绿柱石,为一种宝石级绿柱石。它由于含铬,因而呈鲜艳的翠绿色,素有“绿色之王” 的美誉;玻璃光泽,半透明至透明;不易受腐蚀。天然祖母绿的重要特征是宝石中存在平衡的直线“棉纹”。
祖母绿主要产于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及相应的砂矿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盛产祖母绿,其储量占全世界的95%。在那里,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祖母绿矿床。
祖母绿色泽翠绿高雅,售价比钻石还要贵。能够把祖母绿作为国石的只有哥伦比亚莫属了。祖母绿被作为5月生辰石,象征幸福。
猫眼石——斯里兰卡、葡萄牙的国石

猫眼宝石简称猫眼石,是指具有猫眼光学效应的宝石。具有明亮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称为金绿宝石猫眼,简称猫眼石或“猫眼”。也只有金绿宝石猫眼才能简称猫眼石或“猫眼”;其它猫眼宝石必须在“猫眼”前冠以宝石的名称,如蓝宝石猫眼等。
猫眼石的颜色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蜜黄色和棕黄色是猫眼石的最佳颜色。它多产于花岗岩、伟晶岩和云母片岩中。
非铬致色绿柱石——西班牙的国石

除了祖母绿、海蓝宝石以外,其它颜色的宝石级绿柱石统称为绿宝石。由于含痕量或微量过渡族元素,绿宝石常呈现不同的颜色;常为柱状透明晶体;玻璃光泽;硬度大;韧性良好。
绿宝石主要产于伟晶岩型、气成热液型、热液型、砂矿型矿床内。世界上出产绿宝石的国家有马达加斯加、巴西、阿富汗、美国等。
绿宝石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只被人们当作一种宝石。后来,人们发现绿宝石中含有稀有元素铍,它便成为一种具有工业用途的矿物。绿宝石属于铍-铝硅酸盐矿物,是铍的工业来源。
橄榄石——埃及的国石

橄榄石是组成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也是陨石和月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古代人把它称为“太阳宝石”。在1500多年以前,它的美丽就引起了埃及帝王的重视。被认为能给人类带来光明,驱逐黑暗。
古老的埃及把橄榄石当作国石自有它的道理。橄榄石产于火成岩中。它的形成必须经历“痛苦”的磨难。一个国家的诞生和成长也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经过“火”的锻造,橄榄石呈现出耀眼的绿色,玻璃光泽、美丽异常。埃及盛产橄榄石,也最有资格把橄榄石作为自己国家的国石。
欧泊——澳大利亚、匈牙利、捷克的国石

欧泊是英文Opal的中文音译。欧泊的矿物学名为蛋白石。蛋白石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它有贵蛋白石和普通蛋白石两个变种。欧泊是一种非晶质宝石级贵蛋白石。
欧泊是一种独特的宝石。由于它具有变彩光学效应,因而在不同角度阳光照射下能发出不断变化的、五颜六色、绚丽夺目的光芒,任何一种宝石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欧泊以色彩缤纷、变幻鲜明强烈的为优质。其主要品种有:白欧泊,一种底色透明、无色至乳白色的贵蛋白石;黑欧泊,一种底色呈黑色或深绿、深蓝、深灰或褐色的贵蛋白石,以黑色的为最佳,为欧泊中的名贵品种;火欧泊,一种底色黄、橘黄、紫红色的贵蛋白石。
一般情况下,欧泊形成于火山活动频繁地区的温泉中,或由硅酸盐矿物分解而成。澳大利亚欧泊的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欧泊,如白欧泊、黑欧泊等。其它产地有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
澳大利亚妇女常常佩带着用欧泊制成的项链、戒指、胸针等,妩媚异常。由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泊产量极少,作为澳大利亚的国石,欧泊当之无愧。它被认为是能激发灵感和想象力的宝石,象征安乐、平安。
金绿宝石——葡萄牙的国石

金绿宝石质地坚硬而耐久,一般情况下呈明亮的褐黄色和绿黄色,属于高档宝石品种。它也被称为“金绿玉”、“金绿铍”,属尖晶石族矿物中的一种矿物。金绿宝石象征长寿、健康、富贵。
黑曜石——墨西哥的国石

黑曜石在地下深处形成,在火山喷发时被送到地球表面。它是一种“火山琉璃”。黑曜石具有神秘感和高贵气质。对墨西哥人而言,黑曜石具有特殊的神性。
白刚玉——奥地利的国石

白宝石是三氧化二铝单晶(Al2O3)。它具有优良的导热、绝缘、抗化学腐蚀、耐磨损以及光学性能等理化特性。因此,白宝石广泛用于工业、医学、光电子、国防、军事、科研等高要求、高科技领域。例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片;微波窗口、红外窗口、电子扫描仪、等离子体诊断,脉冲全息照相、远程激光测距,卫星、导弹、反导弹、空间技术等。
珍珠——印度、法国、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的国石

珍珠素有“宝石皇后”之美称。它产于珍珠蚌等贝类软体动物体内,是由贝类分泌的与内壳层相似的物质包裹体内异物所形成的、含有机质的矿物球粒。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水分和有机质。珍珠质地细腻,光泽柔和,洁净美丽,光彩夺目。
珍珠一般呈粒状;其圆度越高、个体越大,价值越名贵。它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
印度是信奉佛教的国家,珍珠的圣洁与佛教的高尚融合在一起,自古就得到印度国民的认可。它象征健康、长寿。
琥珀——罗马尼亚、德国的国石

琥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松脂化石”,是由于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被埋于地下,后经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它的颜色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给予人温暖的感觉;树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性脆。琥珀内部常常埋藏有各种昆虫、植物或其它杂质。一般认为,琥珀的透明度越高、其中昆虫保存得越完整,其价值越名贵。
琥珀被认为是“蕴藏古代之宝”。它象征健康、长寿、理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有琥珀,但是罗马尼亚情有独钟,把琥珀奉为国石。
珊瑚——南斯拉夫、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意大利的国石

珊瑚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具有蜡状光泽;呈红、粉红等色。它被称为天然工艺品,属于有机宝石。珊瑚被誉为勇敢之石,能提高人的情绪,令人热情。
象牙——扎伊尔的国石

象牙呈白色或浅黄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其横截面上有两组相互交织的弧形网络,纵断面有近于平行的波纹线。它象征希望、未来。
水晶——瑞士、瑞典、日本和乌拉圭的国石

水晶是指结晶完好、透明的石英晶体。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水晶坚硬,摩氏硬度为7;透明,晶莹剔透。由于含有各种不同的杂质,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故有白晶、紫晶、烟晶、粉晶等变种。
水晶象征心灵平静、和谐、纯净。
翡翠——新西兰的国石

翡翠是玉石之王。它主要由翠绿色的硬玉矿物组成。颜色不均匀,主色调为绿色和红色,故有“绿翠红翡”之说;强玻璃光泽;化学性稳定;透明或微透明。
翡翠一词来源于翡翠鸟。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多呈绿色和红色,颜色自然而富于变化,与自然界极为协调。它代表着万物生机勃勃与青春活力,象征幸运、繁荣。
绿松石——土耳其的国石

绿松石是含水的铜铝磷酸盐。它的颜色多呈天蓝色、灰绿色或绿蓝色,底色上常有白色斑点;蜡状光泽。绿松石因颜色松绿、形似松球而得名。它也是人类最早应用的玉石之一。绿松石象征进取、成功、胜利、荣耀。
孔雀石——马达加斯加的国石
孔雀石古称石绿,因其绿色花纹与孔雀尾羽极为相似,故名孔雀石。优质孔雀石颜色鲜明,质地坚实,无裂绺,无孔隙,硬度低,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好的光泽,是一种古老玉料。它被视为一种保佑吉石,象征和平、天真、纯净。
青金石——智利、玻利维亚、阿富汗的国石

青金石被视为一种古老玉石或准宝石。它属架状硅酸盐中的方钠石族矿物。颜色为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绿蓝色等。含较多方解石时呈条纹状白色;含黄铁矿时在蓝底上呈现金色星点,带有闪光,青金石名字中的“金”由此而来。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摩氏硬度5~6。
青金石是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赋存于硅酸盐-镁质矽卡岩中和钙质矽卡岩中。青金石的主要产地有美国、阿富汗、蒙古、缅甸、智利、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和安哥拉等国。中国至今尚未发现青金石矿床。
一般来说,纯蓝不带或微带金色黄铁矿的、质地细腻不带白色条痕的青金石价值最高。青金石既可作玉雕,又可制首饰。
青金石早在6000年前即被中亚国家开发使用。作为古老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青金石象征光明、智慧、权力、诚信。
中国“国石”是什么?
中国的国石目前尚未确定。我国的宝玉石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了300余种宝玉石品种,全国多达6000余处宝玉石产地。经过重重筛选,我国的国石候选品种主要有红珊瑚、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
看完世界各国的国石介绍,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应该也稍有了解了吧。现在不知道如果发起一个中国国石投票,你会投什么呢?
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的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

参阅书籍

本文内容部分引自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