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天的学习,忍住身体的所有不适和倦怠,我希望对自己的这三天有一个ending的仪式感。来个复盘先:
一.能力卡片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今天课程开始就把能力卡片的使用强化了一遍,讲到了聚焦优势,躲避盲区,利用储存和培养潜能,我们最要留意的是聚焦优势以及躲避盲区两个方面。
昨天我在做能力卡片时,因为时间短,测出来的结果并不那么满意,但是后来经过自己仔细的梳理和筛选,调整了选择的卡片,竟然意外的发现自己现在所有的优势也正是正在精进和外化的方向,正在培养的潜能也是我在不断刻意练习和下一步努力提升的方向!简直是不谋而合!我的盲区技能是情绪管理,我想对于这个盲区技能其实不是要求我去躲避,而是去认真面对,不让这个点成为阻碍我正常发展的点。
对于能力卡片的使用贴士,我想一定是要花时间,认真思考,客观分析自己各种能力的分布,这样才能尽量客观公正,才有指导意义。课上有同学提到了能力卡片可以用在人职匹配问题上,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当然在做人职匹配时,要注意有些员工会有意或无意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HR在应用工具是不要完全依赖工具,注意到要排除这个bug。
二.三叶草模型
后来我们又学到了职业发展的倦怠问题,倦怠一般是出现在幸福线和需求角上。三叶草模型其实是职场人在职场的情绪反应,我们要非常去关注自己在职场的情绪体验,去了解一下三叶草模型中价值、能力,兴趣这三者中,当有某一种或两种缺失的时候,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来识别自己的职场小生态圈。
评价了自己和自己职场小生态圈的三叶草状态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调试,三叶草也存在一种转动状态,即用价值来强化兴趣,把兴趣发展为能力,用能力来兑换价值,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工具模型。
老师还讲到了价值联动的模型,告诉我们要做好价值的布局。让自己在一件事上投入一份心力,但是却可以加倍或者多倍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安排好布局,对我们将来的价值体现,流动,增值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人生纵贯线
讲到生涯的平衡问题时,老师引入了人生纵贯线模拟游戏。每个小组分饰不同年龄层,不同角色的同一个人。不同年龄层由于角色投入占比的不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这个模拟小游戏给我带来两个触动,一个是活在当下,不要过多思虑,只要把当下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即可;再一个是不抱怨过去,也就是说不要总去后悔之前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做了什么,眼光往前看。
四.角色饼图
老师还引导我们做了自己现阶段实际的角色饼图以及理想状态的角色饼图,让我们来发掘这两个角色饼图有什么需要调整的?
那么我也做了这个角色饼图的分析,发现目前自己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过多,做父母和爱好者这两方面时间不够多。因此,我需要从工作中匀出一部分时间给爱好和孩子,这很难。跟我一起分析的小姐姐提到很多时候跟爱人的关系可以在带孩子的时候一起照顾到,经她提醒,我也注意到了我作为爱好者和学习者,这两部分的投入其实有部分也可以促进工作者的角色。
我意识到其实我们人生在某个阶段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相互依存促进,这需要我们去提前布局,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分配。
五.写在最后
课程的最后,老师让组内分享每个人三天前为什么来到这里,三天后会带走什么以及对小伙伴们的临别祝福,那么我想说:
三天前我我来到这里是源于我对内在探索的强烈动机。经过各种机缘巧合我来到了这个课堂,也开启了我试炼各种“模型”兵器之旅。
三天后我带着沉甸甸的头脑离开教室,里面装满关于生涯规划的各种理论模型方法论,以及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思维碰撞火光四溅欢声笑语。看到了舒祺老师作为一个典范培训师对知识经验才干的精彩演绎。最后的最后,我收获了一个更加明晰确定的自己。
希望小伙伴们完成这个课程以后,不只听过就完了,要真正的践行起来,践行的方式可以是分析自己的家人朋友,自己的职场小生态,可以是把这些模型挨个套用在自己的身上,仔细的分析出来,寻找规律,可以是放在自己的咨询对象身上实践作为生涯规划师的起步,也可以是努力输出,成为某个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或者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开发自己的课程。
无论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转变为行动,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才干,长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