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晴
青春记忆
1.
还记得初中那几年,手机远不如现在这样普及,几乎人手一个。只有班里那三四个家庭比较宽裕的,才会在课余时间拿手机出来玩会儿,不是智能机,也只能打打单机小游戏,放点儿当时的流行音乐,登登QQ。可是这一切,足够让我们艳羡不已。
QQ也不是人人都有,也不能随时随地手机上网,大部分人是趁着周末去网吧溜一圈,上网做点自己喜欢的,网络世界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时各自分发同学录,写下彼此的祝福,兴趣爱好,联系方式等,几乎成了一种仪式。可叹的是,当时的我连个QQ也没有,留着几个相熟伙伴的号,想着一定要申请个账号加上他们。
2.
终于上了高中,开始了寄宿生活。爸妈给我配了手机,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向我敞开。
闲暇之余,可以打开手机播放器听听音乐,登个QQ找人聊天,逛好友的空间刷自己的动态。那时账号上的好友还是很少的,想加点陌生的同龄人,也是所谓的网友。
加好友可以按条件搜索,我想的是全国各地都加几个,当然我也承认都是些女生,加男生也不会跟你聊,没什么共同话题。万万没想到,加了好些人也没多大变化,我还是找不到人天南地北的聊天,顶多跟你寒暄几句表示礼貌。交朋友这件事儿,还得看缘分。
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聊得来的人,可是这依赖网络建立的感情终究是脆弱的,正如她们对我说的那样:至少,若干年后的今天,还能想起这些曾经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江湖过客,天涯未远,何妨江湖再见。
事实证明,社交网络还是很强大的,我也不曾想过后来出现的这些人,对我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依旧对她们念念不忘。
3.
高中时遇到了一本杂志——《哲思》,属于青春,励志的一类文学杂志,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我就此不离不弃的爱了好多年。因为它而结识的一群人,彻底温暖了我十七八岁的人生。
跟她们是在《哲思》读者交流群认识的,那时候的我们,在群里聊的不亦乐乎,把那方小小的网络世界当做共同守护的家,产生了类似家人的情感。除了线上的交流,线下我们书信交流,电话问候,生日时互寄礼物送祝福。我不愿意把她们称为网友,至少我们算是朋友。
有些人他不是身边人,但他一直在身边。那时她们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温馨的感觉,慢慢地我开始了解,不是所有依靠网络建立的感情都不堪一击,经不起任何考验。毕竟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尽管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山山水水,长亭短亭。
后来,我跟很多人渐行渐远,但是都还在我的好友列表里。只是,空间里他们的动态越来越少,我们也不在彼此的留言板里留下印记,互动也几乎没有了,有事没事唠唠嗑,更加难得了。
4.
QQ不再是聊天的工具,我却留下了在空间发心情说说,上传旅行照片的习惯。QQ一直在线,坚持了近三年。
很多人都不在QQ上活跃了,他们去了微信。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微信似乎更加大众化了。无奈,我又加上了大家的微信,开始刷朋友圈。
原谅我是个恋旧的人,我还是更愿意待在QQ上,习惯性的把动态留在空间里。我能在这里看到自己近几年的成长轨迹,在大小相册里了解自己的点滴足迹,在留言板里回忆有多少人来来去去。
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不是偶然。我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个人,教会我成长,教会我爱,教会我学会珍惜。
我明白QQ于我而言的意义,所以还愿意守候在这里,这里有我的成长轨迹,有我的酸甜记忆。即便有朝一日,QQ退出了这个时代,也阻挡不了我的坚持我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