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在五四前被称为“闲书”,地位很低,地位高的是“文”。“文”是用来论时势、讲道理的,文以载道嘛,直到五四后,小说被赋予了“改造国民性”的重任,才出人头地。小说之所以会超越“文”迅速崛起,与其天生的亲民性是分不开的,小说不会绷起脸来讲道理,而是它讲故事给你听,在闲恬中自得体会。
《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是个复杂的人物,他因“两根灯草”而出名,他也因此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吝啬鬼的代言人,两根指头比划出一个最经典的“二”。
严监生是严贡生的弟弟,严贡生是个横行乡里的主,犯了事自己跑了,还是由严监生掏了几十辆银子替他了解了官司;其妻王氏卧病多时,“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及至王氏病故,各项丧葬费用花了“四五千两银子”,过年时节,他“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尽显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他爱财、聚财,主要靠典铺放贷和惨淡经营,每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吝啬没看到,倒是看到一个重情重义,勤俭持家的好男人形象。
只是他这个好男人并没得到什么好报。他死后不久,唯一的亲骨肉也出天花死了,老婆也要被其兄赶走,万贯家产最终落到了他那个无情无义的哥哥严贡生手里。为什么好人总受伤!
伍迪.艾伦说:“世人大体上分为两种,好人和坏人。好人睡得踏实,而坏人更享受清醒着的时间。”
好人往往信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内心中认同,在生活里力行,要做一个好人,做了好人就会有好的回馈,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令人遗憾的是,社会并不是按照价值高低来运行,更多的时候,价格的高低更起作用,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总是大行其道,对价格更敏感的“坏人”总是能赢。
好人不易做,这几乎是一条最艰难的人生道路,注定总是会受到伤害,总是要负担更多的重负,种种的挫折打击,都被冠以磨砺而强加给你,送给你一顶愚公的帽子,你就在“好人”这条路上终生受苦,至死也不得一丝休息。
不要轻易做一个好人!
不做好人,就去做一个坏人?在这个世界上,完全的好人和完全的坏人都是非常稀缺的,既没有人天生就是好人,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坏人,大多数人都是对生活的退让,对现实的屈服,好和坏的角色也在不停地转换,天使和魔鬼总在心中飞舞,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伤害,是对一个好人最高的褒奖!不要做一个坏人,也不要轻易的做一个好人,多花些时间考虑一下,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不要用既定的标准限制了自己,顺遂自己的心愿走完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