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9 00:00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走上教师之路已是19个年头,走进幼教亦有11年。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里,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童心的老师,因为我一直认为:做一位有童心的老师,才能更亲近孩子,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有“心”的贴近!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会完全把自己放回成人世界,有“不好意思”,“怕”旁人的异样的眼光和易声的“腹诽”。但更多时候,我会要求自己忘记“老师”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世界里去,和她们拉拉手,和她们一起奔跑……把自己变成孩子!
无意中看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是啊,老师只有拥有童心,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才能走近孩子的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不一样的童心世界!老师只有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同伴,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体会和理解孩子世界里的“不一样”,从而更好的实施教育,让教育之花绚丽绽放,才能可能收获丰硕之果!
一、参与
1.记得2022年的第一场春雨来临,心底就有带孩子们去“淋雨”小戏的念头;可同时也有顾虑:一怕有孩子着凉,二怕他人异样的眼光!可当我听到有孩子说:“老师,你带我们出去,在雨里玩一玩吧!”立即决定带孩子们出去,那些有点无聊的想法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交代了几句安全和自我防护之类的话,便放开让孩子们自由在雨中嬉戏!看着时而奔跑着、时而跳跃着、时而驻足观看的孩子们,此时同样站在雨中的我,已经被孩子的快乐所传染:脸上不由自主洋溢着微笑,心里好似有一只快乐的鸟儿在飞翔……
二、蹲下来
和孩子交流时,老师的成人身高让孩子不得不抬头仰视,这首先在姿态上就不公平,不尊重孩子,在这种状态下的交流效果也许会打折扣;试想老师站在那里,对孩子大吼大叫,对孩子的批评效果会有效吗?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给人更多的是不舒服,也许得到的只是一个口是心非的“承诺”吧!所以,请老师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当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时,是眼睛与眼睛的对视,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孩子是纯真可爱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渴望与老师亲近,希望得到老师的爱与关注。蹲下来,近距离的沟通,正是老师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正是近距离的沟通,让老师和孩子们变得更加亲密无间。您可以试试看!
记得有一次集合站队时,大部分孩子听到口令,纷纷离开滑梯来到我跟前,依次站成两队。我一边让站好的孩子落汗,一边把目光落在滑梯上,搜寻着那个小身影!只见他滑下来,看我一眼,然后又迅速跑向另一边上去,又滑下。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喊:“Dr,站队了!”在孩子们一遍遍的呼喊中,Dr才慢悠悠的滑下来归队,一路自由的甩在队尾。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回到教室,转身来到Dr跟前,严厉地说:“老师的话,没听见吗?”
只见Dr仰头看着我,略带嬉笑回答:“老师,我只是想多玩一会!”
“没看见老师和小朋友都在等你吗?”看着孩子仰着头,有点嬉皮笑脸的感觉,心里越发生气:怎么会有这种孩子!!
“生气时不批评孩子!”想起这句话,我丢下一句:“回座位自己好好想想!”
当天晚上再想起这件事,想起Dr仰着头看着我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是自己给了孩子仰头面对批评的机会!!生气的也是自己!!难道不是吗?
第二天,外出活动时,我把Dr叫到身边,蹲下来,拉住孩子的双手:“今天我们还要出去活动,你能听见老师的声音吗?”
孩子抿着嘴对我点点头:“能!”
活动结束,我有意识的在离Dt近一点的地方发出集合口令,正在往上走的Dr立刻转身来到我跟前。
我伸出大拇指:“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好孩子!”孩子见状羞赧的一笑。
三、心声
有一首歌叫《童心是小鸟》,它唱到: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童心是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四季的怀抱里……瞧,童心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童心是春天故事里的小树苗,是夏天目光里的小蜻蜓,是秋天歌声里的小鸽子,还是冬天童话里的小雪人!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童心是人之天性,是儿童教育的根。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心灵,要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要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还要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心灵的连接点就是童心,拥有童心的教师更具有靠近幼儿心灵的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也必然会赢得幼儿和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