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悦老师在《自洽》一书中,写到他印象深刻的几个得“高人指点”的时刻。以下用第一人称转述:
一是在我读小学五年级,作文辅导班的课堂上。辅导老师悄悄走到我身边跟我说“你比他们写的都好,我就是希望你知道这一点。”说完老师就溜达溜达走了,但老师的眼中的鼓励欣赏还有喜悦,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位置和闪光点。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自己写的东西有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学习和钻研如何写好作文,因为我觉得我可以写的更好。
二是在他初二那年,那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学校,刚换了班主任不久,新班主任在接手一两个月差不多摸清了学生们的情况,一次跟我谈话说“你要好好学,我想让你上四中。”对我这样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北京四中”是想都不太敢想的地方。然而老师的这句“我想让你上四中”,却又一次给我指明了位置和方向,让我对自己充满力量和希望。
还有一次是在前几年,我去参加一个国内律师行业的会议,中午休会吃饭,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一位比较熟的朋友问我最近在干些什么,那些业余爱好还有没有继续?当时我挺忙的,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工作也很多,小孩子刚一两岁,上上下下需要照顾许多事情,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有些抱怨的说“哪还有时间,都被占了,上班一堆事,下班一堆事,连学习考试的时间都得挤出来用。都快烦死了!”同桌还坐着一位年近花甲的律师,是大家都很尊敬的前辈,这位前辈听见了我们的谈话,对着和我说话的律师说“他应该是没什么自己的时间了,他正是在爬坡的时候……”然后他又若无其事地继续吃着饭,可是他的这句话,在我心里就像点燃了一盏灯,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说我怎么总觉得没时间,还时不时觉得力不从心呢,原来,我是在爬坡呀。这位前辈随便说的一句话,就指明了我人生中的位置和状态,辛苦的背后,我是走在了人生的上坡路上。所有的艰辛与压力,仿佛在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中慢慢转化成爬坡的动力,我看到了不久的将来,我会站在更高的高度。
……
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小事件,却在长长的生命历程中被当事人牢牢记在了心里,也温暖了我们这些看故事人的心。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眼中有光”,也许这就是几个被光点燃的时刻。
“眼中有光”多美好的词语,其实这份光,来自于内心明朗,有希望有力量;这份光,来自于对自己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重要他人对我的评价,来自于做成功了事情后的成就感;这份光,是能感受到自己美好,也能感受到周遭世界的美好。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积极权威期待。
意思是,如果你想一个人变得更好,那就鼓励他。
父母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变得优秀,也一定要支持他、肯定他。
通过我们的回应和认可,让他看到自己的好,认同自己的好,并继续正向强化……
如果你给他的全是负面暗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否定、斥责,孩子就可能会在不知所措中,将自己搞的一团糟,从而变得越来越失控。
“打击式”教育,看似可以让“熊孩子”变乖,但却是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让他们长期处在自我否定的压抑中。
而这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堆积成一座活火山,不一定什么时候,让孩子瞬间爆发。
即使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童年,往后余生也要背负这份“原生家庭罪”,将父母的否定转为坚实的自我否定。
孩子总是由一张白纸成长起来,他对自我的认知,就像照镜子,比如,他会从周围人对他的评判中看到自己的样子,他会从他做事情的成败中看到自己,这些人和事对他的反馈,就像一个个碎片拼凑起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他自己心中的样子,也许是“可怜弱小的我”也许是“自信有力的我”。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预言,那就是,你慢慢的会变成你潜意识中的样子。
而每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刻画,往往就是他生活模式的底层逻辑,衍生出他的情感、情绪和行为世界。
作为父母,不妨多多巧用“积极权威期待”,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让他们真正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