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马上到了,除了要为孩子的补习班、特长班发愁,还要应对孩子们和天气一样阴晴不定的小脾气。
孩子一不顺心就生气: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哭闹;受了委屈会伤心难过;一生病就变得十分烦躁……面对孩子的这些负面感受,我们该如何来正确疏导孩子呢?
01
与孩子产生共情
有人说共情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这是非常贴切的。
我好朋友蒋青的孩子贝贝今年五岁,有一次贝贝在钢琴演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蒋青答应奖励给她一个芭比娃娃。
那天晚上她们走了好多店,好不容易看到一家满意的,可这家商店老板看出贝贝很想要这个娃娃,竟开价500元,比别人贵一倍,这下蒋青不想买了。
她拉起贝贝匆匆离开。贝贝哭丧着脸,很不高兴。
此后,蒋青一面跟贝贝讲道理,一面继续寻找出售娃娃的商店。但贝贝还是非常情绪化,噘着嘴,一句话都不说。
最后还是没有买到娃娃。回家的路上,贝贝大哭大闹,指责妈妈说话不算话。
蒋青没有大声呵斥贝贝。相反地,她把贝贝搂在怀里,对她说:
“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得那些凶?妈妈听你说。”
受到鼓励的贝贝边哭边诉说着妈妈是如何骗人的全过程,蒋青静静地听着,完了,她对贝贝说:
“你看中了那个娃娃,妈妈不同意买,你很伤心,很失望,你哭了。妈妈接纳你的伤心和失望,如果你想哭,就大声地哭吧,妈妈会在旁边陪着你!”
贝贝哭了好长一会儿,慢慢变成抽噎了。蒋青继续说:“今天我们买不了,等明天晚上,我们再去别的地方买,好吗?”
贝贝终于露出了笑容。
当孩子诉说的时候,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与她产生共情,这样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是父母与孩子情感连接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02
回应孩子的感受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说:当孩子为一件事情闹情绪时,父母最好的反应通常不是去关注事件本身,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感受上。
我表妹的孩子佳佳今年三岁多,有一阵子晚上老是闹着不肯上床睡觉,而且经常会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脾气,有几次差点把我表妹惹毛了。
当时表妹很苦恼,她去参加了如何养育孩子的亲子课,把她的苦恼说给亲子课的老师听。
老师帮她分析了原因并给了她对策:
情绪是有生理基础的,所以,当孩子困了、饿了、累了到时候,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引起他发脾气。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发脾气不要觉得莫名奇妙。此时要敬畏情绪的力量,要回应孩子的感受,不要用平常的原则来要求孩子,更不要火上浇油,使之升级。
表妹听了,茅塞顿开。
她尝试代入佳佳的角色,才突然意识到,佳佳的情绪来自于“我睡不着,需要妈妈帮忙。”
有一点晚上,佳佳又开始闹觉。表妹柔柔地对她说:“嗯,你是不是有点困但又不太想睡觉啊?”
佳佳说是。表妹接着说:“的确是,有时候想睡却睡不着是挺难过的。”
她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就躺在表妹怀里,身子软下来了。
表妹又接着说:“要是妈妈握着你的手,摸摸你的背,你会不会感觉舒服一些?”
佳佳已经开始迷迷糊糊了,表妹握着她的手,摸着她的背,没过多久,她就睡着了。
表妹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孩子的负面感受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经常忽略或者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和叛逆。
当我们能够做到去回应孩子的感受,去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同频之后,就会发现,原先父母和孩子一直纠缠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03
换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
很显然,情绪是孩子内心的朋友,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能学会与特定的情绪相处。
有一次我去一家咖啡店,碰到了这样一幕。
有一个爸爸带孩子在喝下午茶。爸爸悠闲地喝着咖啡,孩子边晃着腿边愉快地吃着冰淇淋。
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冰淇淋掉了。他一愣,随即“哇”的一声哭出来。
爸爸好心地安慰:“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支冰淇淋嘛。”
孩子哭得更来劲了,嘴里还大声叫着:“我要我的冰淇淋。”
爸爸也来气了,“你这孩子,真爱小题大做,本来就是你的错,不应该在椅子上晃来晃去的。我叫你好好坐着吃,你又不听。”
孩子觉得很委屈,哭声更大了。
爸爸被他烦得不得了,大声说:“不就是个冰淇淋嘛,我再给你买一个。”
但这时的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他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我们置身事外,可以很理智地分析出这孩子哭闹的原因。
孩子的冰淇淋掉了,他很难过,就用哭声来吸引爸爸的注意。
爸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先责骂孩子,再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来安慰孩子,然而孩子认为爸爸不理解他,他继续大声哭,让爸爸看看自己有多失望。
爸爸这时看孩子不顺眼,孩子也看爸爸不顺眼,然后他们就都愤怒到极点。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父母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不能接纳时,会让孩子质疑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把委屈放到最大。
04
面对孩子负面感受的最好方法
当孩子生气、悲伤的时候,许多父母会极力否定这种感受,妄想立刻把孩子从负面感受中拉回现实世界。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做父母的可用觉察、接纳、传递三部曲来引导孩子。
首先,觉察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异以平常的表现时,这时父母要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言语所表达的内容,更要觉察孩子非言语传递的信息,还要觉察孩子产生情绪的导火索。
其次,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难过、发泄情绪时,父母所说的大道理、建议、同情、分析等会变得毫无意义。
他不需要别人的大道理,只是希望有位倾听者能与他感同身受。这时父母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去保持孩子情绪的涌动。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纳的,就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他们就会学会和这个世界融洽相处。
最后,传递对孩子的理解。
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父母就可以向孩子传递理解。
这时,做父母的只需要给孩子会心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牵手,孩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童年阶段,在情绪上是被协助的、被接纳的、被认同的、被允许的,那么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里一定会是那个更平和、更包容、更成熟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