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最文明的城市。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片土地上建都,时间跨度1100年,孕育了秦、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巅峰。然而随着唐王朝的灭亡,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城就此衰败。
唐代末年,驻守长安的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郭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奠定了此后几百年的城市格局。之后宋代、元代,长安由国都降级为西北重镇,曾多次改名,至元代末年改名奉元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二年,明将徐达攻占奉元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安定西北”之意。从此,这座城市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西安。洪武三年,朱元璋派次子朱樉镇守西安,后封为秦王。可见西安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起兵时定下的战略方针,在平定天下以后,继续沿袭了这一思想,开始对重点城市进行加固。南京、北京、西安城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筑起来的。洪武七年,开始修筑西安城墙。此时的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旧址基础上改造而成,其面积仅有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至洪武十一年,新的西安城墙竣工,此时的城墙主要由夯土构成,并无包砖。其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基本奠定了西安城墙的平面格局。
一百多年后,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座土城墙。东门名长乐门,南门名永宁门,西门名安定门,北门名安远门,首字合起来为“长安永安”。四门取名之意,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西安寄托了镇守西北、安定边域的厚望。
清代,驻守西安的历代督抚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十二次修补,尤其是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全面整修西安城墙,城墙墙体基本定型。西安城墙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了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的城墙防御体系。
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是防御的重点,共有五道防御纵深。
其第一道防御为护城河。宽20米,深8米,主要用于阻挡敌人进攻。
第二道防御为闸楼吊桥。闸楼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门洞上的楼,控制者入城“闸门”的吊桥。楼内驻守士兵,以炮火封锁入城通道,和平时,吊桥下落,供行人车辆进行通行。遇有敌情即拽起吊桥,使敌无法越过护城河。明代东南西北四门均有闸楼,目前全部遭到破坏,仅南门有复原。
第三道防御为箭楼。箭楼为建在四门瓮城上的门楼,位于闸楼后,高30余米,墙体笔直,楼的外壁与左右两壁开有箭窗,便于眺望和射击,故称“箭楼”。
第四道防御为瓮城。四城门外皆筑有瓮城,为长方形。如果敌人突入翁城,守军将士可以居高临下,从箭楼和四的城头上,把敌人围歼在瓮城之中,确保城门不失。
第五道防御为城门。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城门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每块木板密集的钉了1800枚铁钉,使箭矢无法射入。
四座城门上,均建有一座二层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宏伟的城门楼,因其建在城墙城门之上,故为四门城楼。城楼为城市标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城门防御体系的主要工程,战时为主将坐镇一方的指挥所。
城墙上每隔120米,有一个凸出墙体的建筑,叫做敌台,也叫马面。西安城墙共有93个敌台。敌台可三面防御,其火力交叉点为60米,恰好为古代弓弩有效射程之内,从而在敌台正面及侧面形成了一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网。
敌台上建有敌楼,为二层建筑,一可屯兵,二可瞭望、观察敌情。
在城墙内侧设马道,宽6米,坡度25度左右,道路宽阔而坡度较缓,主要用于运输重型武器及马匹通行,西安城墙共有11个马道。
角台建于城的四角,上建角楼,战时可以用来辅助敌楼作战。今天,西安城墙四个角台保存完好,其中东南、东北郊、西北角台为直角角台,而西南城角为圆形,据专家推测,西南城角可能为唐代皇城城墙遗存,保留了唐代的形制。
角台上建有角楼,为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设施。由于角楼如同敌楼一样,其外壁都向城墙外壁外凸,凭楼眺望,视野开阔,可以清楚的观察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