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现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着你。
但我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爱着你,你却不知道”,而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从知道到做到实在太难了。难到大多数明明知道某些东西很重要,但就是做不到。比如英语很重要,也有人开始去学,但就是学不好,做不到。于是很多人就说,我就是学不会英语的,认命吧!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那些放弃学习英语的人,一开始也很努力学习,但是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感觉没进步,于是便选择放弃。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会汉语用了多少年。
我们至少整个小学六年的时间都在学汉语吧。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不低于6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
可面对英语呢?
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学会英语。不然市面上也不会流行“三个月学会英语”之类的书籍。
我们学习汉语都用了很多年,同理,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2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说这个原因前,不妨来看看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为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从故事中得知,有一个富僧和一个贫僧,两个人都想要去南海。富僧做了很多准备也未能成行,而贫僧只靠着一个水壶和一个饭碗,却能达到南海。
这两者的差距是什么,富僧和贫僧都知道要去,可做到的只有贫僧。
差距是行动,持续地行动。
很多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很重要,也知道做到了对自己有利,但就是不做呢?
我猜,你也很想知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人面对的机会越大,其行动能力越差。
3
在我看过来,有三点原因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第一,很多人都不自觉追求完美,想一上来就想要把事情一次做好。
事实上,任何人在学习任何技能,在刚开始都是笨拙地、磕磕碰碰地,然后一步步地做好。在这里,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上来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韩国选手李昌镐是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号称“石佛”,在16岁时夺得世界冠军。
李昌镐下棋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妙手指的是围棋中精妙的下法。
一位记者曾问他这个问题,他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
“为什么?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
“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记者又说:“只求51%的效率,我们都知道,棋子效率越高就越占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棋手追求的目标。”
李昌镐又说:“我从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李昌镐做事情从不追求一上来就把事情做好,而是选择一步步去做,一盘棋几百手,到最后清盘,他往往只赢半目。但是这半目,足以击败对手,成为赢家。
而多数人是一上来就追求一下子就要把事情做好,抱着这样的心态,事实上都在不好。
第二,行动中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平台期”,在平台期里很少有反馈,也很少有进步。
所谓的平台期是指在学习的过程要经历一段没有进步的阶段。而很多人因为忍受不了其中的枯燥无味、没有进步、没有反馈,以至于最终选择方式。

他们最终选择方式,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行动是这样的。

而事实上,行动是这样子。

在行动中遇到平台期,首先是要意识到这个阶段是平台期,在这个阶段甚少有进步可言。其次是保持耐心,即便没有进步与反馈,也需要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是想办法尽快度过这个阶段。
第三,行动有其惯性,需要找到另外一个作用力来促使它运动。
在物理学上,若是一个物体没有一个外力来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状态。
这是因为物体是有惯性,比如你想要让一个铁球滚动起来,那就需要一个大于惯性的作用力,当作用力大于惯性,那么铁球就能滚动起来。
同理,我们的行动也是如此。
我们若想让自己开始行动,就要找到那个可以让它运动的力。那就是赋予这件事极其重大的意义,就是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举个例子。
当年李笑来老师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至少要背20000多个单词。刚开始李笑来老师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然后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思考:能不能赋予背单词一个重大的意义呢?
之后他就想到:
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相当于一个单词50元。每天背50个单词,每天就赚2500元。或许是因为金钱的激励,李笑来老师开心地把20000多个单词背下来,顺利通过托福和GRE考试,最终成为新东方老师。
我们之所以不敢行动,可能是没有赋予行动一个极其重大的意义。当你认为做某件事对你的意义极其重大,自然而然你就会去。
4
知道和做到,永远都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学有所成者,无不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甘地说:你想要这世界怎么改变,你就自己先变成那个样子。
莱特兄弟说:我们不想做那只鹦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们可以用行动来缩短,当我们从“知道”的起点走到了“做到”的重点。
回头一看,才发现那不是距离,而是成长的轨迹。

网友评论
例子我也都看到了,可怎么就没想过去用呢。
行动!持续行动!印象笔记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