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历史观的碎片化

谈历史观的碎片化

作者: 时间煮墨 | 来源:发表于2025-09-24 07:23 被阅读0次

有这么一群人,讲到鸦片战争时非常生气,一腔热血站在清朝这边;讲到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又愤慨的站在明朝这边;当清朝将领施琅收复台湾把明朝的根铲除时,又高呼清庭万岁;当讲到南宋文天祥抗元时,怒骂蒙古蛮子掳我中华;当讲到成吉思汗横扫欧亚时,又沾沾自喜的站在了蒙古这边。更有甚者,当讲到宗门往事时,只要是历史上同姓的名人,都是他祖宗……

群里某一位人说的,早上进行拆解分析——选择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家族或宗族观念、基于姓氏的身份认同、历史教育的缺陷、公众历史观的混乱、“内群体偏袒”(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的变体。但在这里,内群体的定义是流动的。有时内群体是“汉族”,有时是“中国”(包括所有民族)。人们根据情境调整内群体的定义,以维护自尊和认同感。有些人可能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待历史,即历史是为当前政治或身份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的重要性。人们通过攀附历史名人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家族荣誉。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称为“祖先荣耀”(ancestral glory)。

揭示了公众历史意识的混乱和民族认同的模糊。它需要更完善的历史教育和更清晰的民族叙事来引导。同时,它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我们往往选择性地记忆历史,以支持当前的身份和情感需求。

民族认同的流动性与选择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其中元朝(蒙古)和清朝(满族)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种历史背景使得民族认同变得复杂:

汉族中心主义与包容性民族主义的矛盾:当谈到鸦片战争、清军入关或文天祥抗元时,这些人往往从汉族视角出发,将清朝和元朝视为“外族入侵”,从而站在明朝或南宋一边。这是一种汉族中心主义的体现,强调汉族的主体性和民族气节。但当谈到成吉思汗横扫欧亚或施琅收复台湾时,他们又切换到“大中华”视角,将少数民族的成就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从而感到自豪。这种摇摆源于中国官方叙事中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但公众在情感上并未完全内化这种观念,导致根据情境选择认同。

历史实用主义:立场的选择往往服务于当下情感或政治需要。例如,施琅收复台湾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典范,因此支持清朝;而清军入关的暴行则触发对汉族命运的同情。这种实用主义使得历史观缺乏一致性,历史事件被工具化,用于强化当前的集体身份(如国家统一、民族尊严)。

历史教育的缺陷与碎片化

简化叙事与选择性强调:中国历史教育往往强调朝代更替的连续性,将所有朝代都纳入“中国”框架,但对民族冲突和矛盾的处理较为模糊。例如,成吉思汗被描绘为“民族英雄”,而蒙古灭宋的残酷性则被轻描淡写。这种教育导致公众对历史的理解碎片化,容易根据片面信息做出情绪化反应。

大众文化的影响:电视剧、网络文章、社交媒体等大众文化产品经常渲染历史事件的戏剧性,强调情感共鸣而非理性分析。例如,关于鸦片战争的叙事可能突出清朝的腐败和民族屈辱,而清军入关的故事可能强调明朝的悲壮。人们接触这些内容时,容易陷入单一视角,缺乏整体历史观。

3. 社会心理学机制

内群体偏袒(In-group Favoritism)与外群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人们本能地倾向于支持“我们”的群体,反对“他们”的群体。但在这里,“内群体”的定义是流动的:有时是“汉族”,有时是“中华民族”,有时是“同姓宗族”。这种灵活的身份认同允许人们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切换立场,以维护自尊和群体荣誉。例如,当成吉思汗的成就被夸耀时,内群体扩大为“中国人”;当蒙古入侵南宋时,内群体缩小为“汉族”。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同时为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感到自豪会产生心理矛盾,因为两者代表冲突的历史力量。为了减少不适,人们通过选择性记忆或重新解释历史来化解失调。例如,将成吉思汗视为“中国扩张的象征”,而文天祥视为“民族气节的代表”,从而将矛盾合理化。

祖先荣耀(Ancestral Glory):根据同姓认祖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源于宗族文化和对自我价值的提升。通过攀附历史名人,人们增强家族荣誉感和个人身份认同。这是一种“社会认同理论”的体现,即通过关联成功群体来获得积极自我形象。

4. 文化传统与宗族观念

宗族文化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深厚,家谱和祖先崇拜盛行。因此,当谈到同姓历史名人时,人们自然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无论其历史立场如何。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将同姓名人视为祖宗,这是一种文化惯性。

历史人物的符号化:历史人物往往被简化为符号,如施琅代表“统一”,文天祥代表“忠诚”。人们对这些符号的反应基于当前价值观,而非历史语境。例如,在现代强调国家统一的背景下,施琅被正面评价;而在强调民族气节时,文天祥被推崇。

5. 深层影响与反思

历史观的浅薄化:这种矛盾行为可能导致历史理解的浅薄化,使人们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深刻教训。历史被简化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而非理性分析的对象。

民族团结的挑战:如果民族认同始终处于摇摆状态,可能影响社会和谐。需要更均衡的历史教育,既承认汉族的主体性,也尊重少数民族的贡献,避免历史问题成为民族隔阂的根源。

个人批判思维的缺失: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公众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人们容易受情绪和主流叙事驱动,而非独立思考。培养历史素养和多元视角至关重要。

这群人的行为是民族认同困境、历史教育缺陷、心理机制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揭示了公众历史意识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改进历史教育,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多元性,同时鼓励公众发展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充满灰色地带的复杂画卷,只有深入理解,才能避免陷入选择性愤怒和自豪的循环。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动态的、情境性的集体历史认同。它并非简单的“双标”,而是个体在不同的历史叙事框架下,激活了不同的“集体自我”,导致其立场和情感随之切换。其根源深植于中国的历史叙事结构、民族政策、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之中。

1. 民族认同的建构性与流动性

分析: 现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个概念试图将历史上的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王朝都整合进一个连续的“中国”叙事中。然而,公众的情感认同并非总是与官方叙事同步,从而产生了摇摆。

关键概念/理论:

“中华民族”的建构: 这个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近代救亡图存过程中,为凝聚国力而逐步形成的“国族”(Nation)概念。

“大一统”历史观: 中国历史书写强调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连续性,将周边民族和其建立的王朝都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即“华夷一家”、“天下一家”。

参考文献:费孝通 (1989).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这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奠基性文献。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解释了为何人们既能感知到“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的历史区别,又能在需要时认同一个更大的“中华民族”。

杜赞奇 (1995).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杜赞奇提出了“复线历史”(bifurcated history)的概念,批判了线性进化的民族主义历史叙事。他指出,在近代以前,中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同方式(如文化的、族群的、宗族的),这些认同方式在现代民族主义叙事中被压抑或收编,但并未完全消失,在某些情境下会重新浮现。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同一个人在不同历史事件中会激活不同层面的认同(汉族 vs. 中华民族)。

葛兆光 (2011).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深入探讨了“中国”作为历史与文化共同体概念的变迁。他分析了历史上的“中国”如何通过不断吸纳周边民族而扩大,这为理解元、清等王朝为何能被纳入“中国”历史提供了学理基础。

2. 历史教育与大众文化中的叙事框架

分析: 官方历史教育和大众文化产品(如影视剧)是塑造公众历史观的关键渠道。这些渠道往往采用简化的、服务于当下目标的叙事框架,导致公众对历史的理解是碎片化和工具化的。

关键概念/理论:

历史记忆的塑造: 哪些历史被记住,如何被记住,是由权力、社会和文化共同塑造的。

“影剧史观”: 大众通过影视剧而非学术著作来认识历史,而影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常常强化善恶对立、渲染民族情绪。

参考文献:

王明珂 (2009).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 王明珂研究了华夏边缘人群的历史记忆,揭示了历史叙事如何被建构来服务于特定的族群认同和政治目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成吉思汗”在某些情境下被塑造为中国的“英雄祖先”,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其入侵行为被淡化。

孙江 (主编) (2012).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 该论文集收录了多篇关于历史记忆理论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文章,探讨了记忆如何被建构、选择和组织,以及记忆与认同的关系。这为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如何被选择性强调或遗忘提供了理论工具。

关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论文: 例如,《历史教学》《近代史研究》 等期刊上有大量论文分析中国历史教科书如何叙述鸦片战争、清朝建立、元朝历史等,揭示了叙事框架的选择性。这些研究显示,教科书强调鸦片战争是“屈辱的开端”,而施琅平台则突出“国家统一”,这种叙事导向直接影响了公众的情感反应。

3. 社会心理学机制

分析: 个体的历史立场选择,深受几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机制驱动。

关键概念/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 由亨利·塔菲尔和约翰·特纳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我们是“汉人”,他们是“满人”)、社会比较(“我们”比“他们”更优秀)和积极区分来获得自尊。个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群体,并在不同情境下激活不同的群体身份。

认知失调理论: 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会产生不适感,从而驱动其改变认知或行为以减少失调。例如,为“成吉思汗”自豪和为“文天祥”自豪是矛盾的,通过将前者解释为“中国的荣耀”,后者解释为“民族的气节”,可以缓解这种失调。

参考文献:

Tajfel, H., & Turner, J. 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收录于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这是社会认同理论的经典文献,直接解释了为何人们会根据情境(如讲到哪个战争)来划分“我群”与“他群”,并偏袒“我群”。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可以解释人们如何通过调整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例如,“元朝和清朝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文化,所以他们的胜利也是中华的胜利”)来调和内心的矛盾情感。

4. 宗族文化与祖先崇拜

分析: “同姓名人都是祖宗”的现象,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和祖先崇拜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变体。

关键概念/理论:

血缘拟制: 通过共享姓氏,将历史上同姓的名人“拟制”为共同的祖先,以此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和荣耀感。

参考文献:

冯尔康 (2005). 《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 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演变,包括其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延续至今。这解释了“攀附历史名人”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基础。

钱杭 (2009). 《血缘与地缘: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族群认同》. 钱杭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联宗”现象,即不同分支的同姓宗族通过建构共同的祖先来联合起来。这为“认祖宗”行为提供了学术化的解释,表明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策略。

上述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宏观层面: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族建构与“大一统”的历史书写框架,提供了允许身份切换的叙事空间。

中观层面: 历史教育大众文化提供了碎片化、情绪化的历史素材,塑造了公众的历史想象。

微观层面: 社会认同认知失调等心理机制是个人进行立场选择的直接驱动。

文化深层: 悠久的宗族文化为“攀附名人”提供了文化脚本和心理动力。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在公众历史意识层面留下的复杂印记。理解它,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深具历史纵深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心不能碎片化

    心不能碎片化 常见到谈碎片化阅读的文章,说了一通如何总结知识点的技巧,根本就是误导。 碎片化阅读古已有之,整块时...

  • 也谈碎片化

    早晨起来刷头条时无意中看到了格非先生关于碎片化时间的论述,其中有一句印象颇为深刻,他讲到:过去我们想吃一颗白菜,需...

  • 谈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本身没什么问题 如果你有明确的目的地 那么就能转化顺风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方向 那什么风都是逆风 有些人能...

  • 微信课——碎片化时代的最好学习方法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市场碎片化,读书碎片化,学习碎片化...... “碎片化”这个词,...

  • 刘娜儿|导图卡片2⃣️14:碎片阅读(20200620)

    【知识描述】 1、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高效学习 a、 碎片化的概念: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吸收、碎片化...

  • 碎片阅读的定义、场景和方案——笃行日志Day44

    今天我们来学习碎片阅读。 那么,什么是碎片阅读呢?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吸收,碎片化的输出 我们来看...

  • 心不能碎片化

    常见到谈碎片化阅读的文章,说了一通如何总结知识点的技巧,根本就是误导。 碎片化阅读古已有之,整块时间阅读的是专业作...

  • #猫群写作营day8#碎片化时代,谁之过?

    碎片化时代,谁之过? “碎片化”三个字,仿佛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

  • 碎片化才是学习的常态

    近几年,出现了一个很时髦的词语——“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碎片化知识,时间碎片化……只要和“碎片化”扯上关系,大家...

  • 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陷阱

    “碎片化”一词大家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 “利用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历史观的碎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sgz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