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风的地方挂上风铃,让清脆的叮当声随着云卷云舒漫过苍山洱海,这当然是大理了。本来是春节后该写的文字,因为种种事情静不下心来,从春天迈过夏秋,一直拖到现在,才有了心境平和与心情描述。
我曾两次在春节踏上那片土地,第一次是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家三口;第二次是今年初的春节期间,一家四口。每一次,都有点匆匆忙忙赶时间,像是赴一场与风、与自由的约会。
(一)海东的风,是流动的诗。
驾车兜风,走走停停,一路听风看海、拍照留影。几个海湾里,浅水中长有稀稀拉拉树林的地方,便是拍照打卡最出片之处。背景里如果游来或者飞过几只海鸥,那就更加灵动了,至于是阴雨天还是晴朗天都无关紧要。
近看,海浪翻滚着扑向岸边,白色的海鸥在浪尖嬉戏。游人伸手喂食,它们便振翅而来,翅尖的风都带着海水的咸湿。你及时把海鸥抢食飞舞的欢快时刻记录下来,便是日后最美好的回味之一。
远观,海西的巍巍苍山横亘天际,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待到傍晚,最壮美的景色便如期而至——日照金山。夕阳的余晖将苍山十九峰的轮廓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那一刻,天地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心中的震撼与敬畏,当然还有镜头里的留念。
(二)海西的静,藏着时光的韵。
崇圣寺三塔的庄严自不必说,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塔后方偏北的那个倒影池。池水将三座白塔的倩影完整收纳,再配上池边那棵树交错的枝干,便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丹青。这也是一处拍照打卡绝美保藏地,我感觉很多游人没发现这儿,因为它不在主干道上。
上次来时,恰逢蓝天白云,光影在池面上跳跃,美得让人失语。即便风大得戴不住帽子,我们也固执地站在池边,任风吹乱头发与衣衫,只为将这份美深深镌刻在心底。原来,再熟悉的风景,也会因情绪的注入与氛围的变化而焕发新意。
站在观景阁楼上,看到苍山离得那么近,郁郁葱葱覆盖的山脊与沟壑扑面而来,苍苍茫茫的神姿好似要投怀送抱。三塔尽收眼底,海西密密麻麻的村庄就在远方,海水氤氲,连着海东的山峦雾气。顿感这方天地独一无二。
(三)大理古城,则是人间烟火的调色盘。
第一次去大理住在下关的酒店,这次我们选择了古城里的民宿。疫情结束两三年后的古城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人来人往,连小巷子里的落寞都变成了繁华。古城的风情,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最好在霓虹灯蔓延的夜晚,在被风吹够了之后,在美食填饱了漫步胡同小巷里。
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体验。第一次尝白族风味的石板烤肉,听着驻唱歌手的民谣助酒,烟火气十足。这次则解锁了野生菌火锅配烧烤的绝妙组合,再也不用为选择而纠结,两种美味可以同时享受。
坐在二楼临街的窗边,看灯红酒绿里的人流,海边夜晚的冷风从窗户灌进来,带着一丝丝凉意。幸好有炭炉在旁,炉火的温暖不仅驱散了寒意,更温暖了身心与味觉。
漫步在古城小巷的青石板路上,看棋盘式的建筑格局,触摸着保存完整的城墙砖,感受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特色。偶尔还能撞见隐藏在巷弄里的寺庙、书院,古意盎然。当然也少不了繁花似锦的装饰或点缀,酒吧里传过来优雅宛转的音乐与驻唱歌声。
大理的美,是多元的。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悟。无论你去过多少次,都不会感觉失望。大理的风很大,需要慢慢感受!
无论是海东兜风时的洒脱,还是海西观山时的沉静;无论是古城街巷的热闹,还是海边滩涂的宁静。无论是在芦苇湿地的栈道上散步,还是静静地坐在岸边的乱石上,听浪涛拍岸,看海鸥翻飞,都像是一场对心灵的洗涤与抚慰。
在大理,在洱海,在苍山,有风无风皆自由。大理、洱海、苍山,早已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刻在记忆里的,关于风、关于美、关于心灵放空、关于自在生活的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