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在校门口值班时,我照例来回走动维持学生入校秩序。孩子们早已养成良好习惯,会在学校南北两侧的接送区自觉排队,等待入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我们采取错时入校的方式,整个过程持续约半小时,这有效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拥堵的压力。 就在值班过程中,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突然朝我跑来。起初我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低头却撞见她灿烂的笑脸——她张开双臂,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那双眼睛明亮如星辰,洋溢着孩童特有的纯粹与善良。她一边抱着我,一边清脆地说:“老师早上好!”我心头一暖,赶忙回应:“你好呀!”她便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走进校园去了。 这件小事温暖了我一整天,也让我不由陷入思考。一年级开学已近一个月,像她这样每天开开心心走进校门的孩子不少,却也有个别孩子在校门口哭闹,需要家长连哄带劝才能勉强入校,情绪状态明显不佳。 通过与这些不愿意来校的家长交流,也观察到他们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一些共同点,逐渐意识到:如果孩子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或是长期被过度保护、溺爱,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而这里无法提供与家庭同等的包容时,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甚至从心底抵触学校这个陌生场所。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与陪伴,我们更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无论是个人卫生、家务劳动,还是人际交往。家长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帮助他们适应与他人相处的状态。更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过分溺爱,那样反而会延缓他们的成长步伐。 作为学校,我们也在积极与家长沟通协作,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例如,有一个孩子早上送来时总是哭闹不止,中午送来却没问题。我和他爸爸聊天中了解到她晚上常到十点多才睡。我严肃地提醒家长,少年儿童每天应保证超过十小时以上的睡眠,睡眠不足很可能导致身心不适、情绪低落,进而表现为不愿上学,希望家长给她调节作息试试。我们必须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让孩子逐步适应,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应是家校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而清晨那个小姑娘的拥抱,让我一整天都充满喜悦,也让我再次思考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当她满脸纯净、笑容灿烂地向我飞奔而来,我仿佛看见星辰大海,看见每一个独特生命最本真的状态。那一刻,我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神奇的生命联结与共鸣,我的心也随之敞开,去迎接、去拥抱。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成长轨迹。教育,正是要让成年人的心变得更柔软一些,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节奏,看见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挫折与低迷,并温柔引导他们与他们建立心灵的联结。作为老师,我们要在学校里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家庭与学校共同构建的安全环境,能让孩子们在双重守护下健康成长。这正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通过这样的配合与联结,我们会培养出性格更开朗、心理更健康、品德更高尚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