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希阿荣博堪布;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8年3月第18次印刷。
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说它可以缓解焦虑,因为这本书里有(西)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读这本书时更容易让人想起唐三藏,宣讲佛法,娓娓道来。这本书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读起来不能非常投入,游离在进入书本与跳出书本之间。进入书本,是因为非常赞同一些观点;跳出书本是因为不能赞同某些观点。大部分时间都能非常投入,偶尔会游离。
因果轮回、世事无常,无论佛家弟子还是普通众生都能接受这一观点。所谓因果轮回,并非指鬼魂转世,而是指人所做的事情都会有映射:大到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小到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或下一代的生活。“世事无常”,虽然看起来这一事实人人皆知,但众生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事情以后还有的是机会。人们总是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不要说生离死别与自己无关,就算是遭遇重大变故,也很难从基本上改变对“无常”这个基本事实的习惯性忽视,就像得了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难,哭天抹泪,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转眼工夫又哪儿热闹往哪儿赶了。
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即便是在信徒众多的青海玉树,那里也曾因大地震导致几万人丧生。作者试图为玉树地震找到合理的佛法解释,用了很长的篇幅,这显然很难解释得通,最后的结论是“无常不择人,并不因为是佛家弟子或佛家圣地就不发生”,多少有些逆来顺受的味道。玉树地震,用地壳板块运动学说更容易解释得通,如果有足够先进的勘测技术进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震,那几万人就能幸免于难,很多时候科学更能防患于未然。
书看到一部分时的想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佛法督促众生行善以求众生皆得救赎;佛法教人接受无常,给人心理上的慰藉;佛法崇尚布施,让人心情保持愉悦。
读到下半本时,越来越投入了。无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在其教义讲解时都像心理学课程一样,都会把某些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上一些宗教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而使那些宗教成为精神统治的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时间仿佛被人按了快进,所有人都在往前奔跑。跑着跑着,当精神奔跑的速度赶不上身体奔跑的速度,便滋生无限焦虑。这焦虑来源于内心,只有精神富足才能驱赶焦虑,重获内心的宁静。
人的心理活动无外乎三种主题:自己与外物;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自己,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学会自己与自己亲密相处是重中之重。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成熟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当看到书中讲到作者身为大法师曾经做过的一些“不恰当”的事情和言语时,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了一大段话来评判这些事。读到后来,自己为自己脸红了,再读到最后,释怀了。真正自我开放的人,心中必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内心修行来说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本书作者直面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的过往,心理认知层面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已然值得尊重。
善良可以说是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善良之心是一切世间功德的源头,善良是对所有众生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这和孔孟之道不谋而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关于修行,天下大有成者的观点是相通的。
这是一本解释佛学教义的书,用很多篇幅讲解了如何打坐、如何参禅,如何布施,如何皈依。身为非佛教人士,对这些内容,走马观花般地快速翻阅了。
在时间的维度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思想不会。愿每一个修行和不修行的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急不躁,静等次第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