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片段中,看完武松的部分已经有好几天了,反复思考,还是觉得应该给武松来做一个传,单独谈谈我对武松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解读, 你们对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怎么看的我不知道,不过在我看来,他至少是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代表水浒传的标签和符号,虽然这有些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嫌疑,但我觉得水浒传的整个底色都能从武松这个人物中读到,也可以说武松代表了水浒传,他就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
之所以这样去解读,是因为武松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一出现就自带光环,从浩浩荡荡的英雄人物中脱颖而出,景阳冈打虎犹如犹如晴天霹雳,凡人不可及,无人读来不酣畅,无人读来不痛快,随后的情节,武松更是杀人如麻,事事办的痛快淋漓,处处光芒四射,虽然几经风波,但那还是压不弯英雄好汉的脊梁骨,不能使我毁灭的,只能使我更加强大。
从23回到33回,都是水浒传中武松首次登场时所展示的章回,内容丰富,篇幅之长更是其他人物所不及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在这近十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恶如仇,侠肝义胆,杀人如麻又酣畅淋漓的武松,所谓的英雄就是忠义的化身,所谓的好汉就是信礼的名词。
都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埋葬着我们要寻找的答案,那么,提到水浒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武松,在我看来他就能代表水浒传,就像我们提到百年孤独,就会想到南美,提到唐诗,就会想到李白与杜甫是一样的。
只有共情,才会使我们与读者走得更近,读懂了武松我们就读懂了水浒传,武松是水浒传最闪耀的名片。
作者史耐庵为了观察老虎的行迹,所以以身试险亲去深山老林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从老虎生产看到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本领手段,他把这番经历和认知运用在了塑造武松这个人物身上,这是一种恩宠,也是一种成就,史耐庵给了武松这样的恩宠,同时也成就了水浒传的阳刚与威猛。
景阳冈打虎的情节历来被人津津乐道,先不管真假,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十足的魅力,作为百兽之王的虎,却倒在了武松的拳头之下,武松从喝18碗酒的伏笔到与店家的呕气气,一步步让武松走上景阳冈这块让他实现胸心抱负的地方, 这样的情节铺设十分的合情,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其中高潮的部分更是让人有一种紧张的刺激感,这一段的描写刻画,无疑是出彩的,尤其是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这样的人物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作者就一笔一划在那个礼教时代勾画出了这个浑身发光的人物。
怒杀西门庆与嫂嫂这个情节,在我看来更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英雄形象诞生记,虽然之后还有人解读潘金莲是追求x自由和独立的女性,但在伦理纲长的时代里,这样的声音无疑太小了。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文学,而这个情节中,人物个性对比、处事态度的对比无疑是深刻的,武大郎老实懦弱,武二郎威猛刚直,王干娘助纣为虐,潘金莲放荡成性,西门庆仗势欺人,这些人物的好坏都在作者一件件一桩桩事情细致的表述中被显现出来,这些反面人物的猥琐与邪恶,与武松的正面人物的正直与阳刚又是鲜明的对比,我想初读水浒传的读者,没有人不爱武松的,这都是作者对于武松这个人物的偏爱和理想寄托。
醉打蒋门神的情节故事又是一出好戏,好在杀人之多,鲜血淋漓,足够的出狠解气、足够的痛快淋漓。血溅鸳鸯楼杀了15个人,飞云浦又是4个人,前后19个人死于武松的刀下,武松砍头就像是拧麻花一样的轻松,我在看这些情节的时候,不免有一种在厨房里面砍萝卜的感觉,武松的技能是开挂的令人害怕,武松的形象是高大的令人敬畏,武松的心灵是耿直的令人向往,单纯造就了伟大,同样也让人产生了向往。
人们总会把单纯和理想主义画等号,没错的,在我看来施耐庵就是那个文艺到骨子里的理想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会韬光养晦,更不会蛰伏待机,不会闪躲、不会妥协只有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从武松身上看到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