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是一种习惯,习惯养成也就定格为一种生物行为。听见鸟儿第一声鸣叫,窗帘缝隙里透进一丝黎明的曙光,眼睛不想睁开,身体却从头到脚全然苏醒,身体未动,灵魂早已离开了躯壳,若还要继续睡下去,便会心生辜负大好时光的负罪感。
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人人为了在自家承包地里多施点肥,头天放牧或耕作一天,晚归牲畜拉在村道上的粪便,便成为人们争抢的上等肥料。天色昏暗的黎明,村民们扛个铁锨,挂个粪筐,在村道上左顾右盼的转悠,谁起的早,谁便能抢得先机,占到便宜,多捡几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成“早起的人们有粪拾”,最贴切不过。如今,人们衣食无忧,坐享荣华,简单的家务活还不足以让人牺牲睡眠时间耗时费力的去打理,睡懒觉成为时尚。除了“爱钱怕死没瞌睡”的六七十岁的一代老人,天一亮就睡不着觉,早起也是庸碌的打发无聊的时光,大多数年轻人晚上上网玩手机,半夜不睡觉,晌午一觉睡到中午,颠倒时差,乱了阴阳,起床了也是睡眼朦胧,无精打采。有人调侃年轻人的生活,“早晨从中午开始”,有违自然法则,不利身心健康。中国古人早已参透了人与天道法则和谐相通的道理,晚上10点到早晨五六点钟的夜晚,对应一年四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便是春天,人体细胞、脏器经过一夜的休整,聚集了能量,蓄势待发。若在五六点早早起床,活动活动筋骨,运动运动四肢,头脑清醒,精力充沛,顺了天道,接了地气,胜过吃多少副养生灵药,长此以往,人的生命状态都会与常人不一样,充满生机。
早起太阳还未升起,去公园山林,听鸟雀呢喃,看花开花落,呼吸新鲜空气。走村间小道,吟唱几首熟悉的小曲儿,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惬意的一天,从此开始。不说那些成就斐然的科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等等,他们都有早起工作的习惯,周围一些小有成就的朋友,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平凡的生活却有不一样的生命状态。每天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加深了亲情,健康了生活;静下心来读书写字,培养了高雅情趣,涵养了气质,内心变得沉静,心境也变得丰富平和,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一种坚持不懈、珍惜光阴、阳光向上的精神气象,给人以强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追求舒适的生活是一种本能,可一旦陷入精神的堕落,只追求物质的满足,变得慵懒而失去了趣味,人生便更为空虚无聊。
早晨起来,推开楼门,一缕清风拂面而来,一树的繁花,笑脸相迎,啾啾的鸟儿在林间飞过,淡似飘絮的一弯明月挂在蓝天,这黎明寥阔、清朗、神秘的自然景象,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我已习惯了早睡早起的生活,走过20分钟的垂柳夹道的街巷,脚步轻快,神气清明,和那些勤勉可爱的师生们一同进入美丽寂静的校园,便是人世间最美的清欢。坐在舒适的办公室,泡一杯氤氲着热气的清茶,读几行文字,写一段随心的文字,与智者同行,与灵魂对话,放飞思绪,宁静而淡泊。朱子说过:“某自是不能晚起,虽甚病,才见光,亦便要起寻思文字。才稍晚,便觉似宴安鸠毒,便似个懒惰的人,心里便不安,须是早起了,却觉得心上松爽。”这早起的习惯也有了诗意,不免在心里多了一份感动,庆幸自己还未变成个懒惰的人,还有精神的充盈,思想的自由,面目不再变得可憎了,想到这里,有了些许释然,时光顿时美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