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里遨游了许久,对大师膜拜之余,需要点小调节,毕竟巨人的肩膀还是慢慢实践去攀登,太深层的理论此刻显得过于遥远。
选了近期刚读完的《月亮与六便士》进行分享,看似简单的故事,每个人看到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鹏对男主角的抛家弃子追逐梦想的行为嗤之以鼻,对他的爱情观也持怀疑态度;我对布吕诺船长的通达人生观尤为钦佩;玲是从现实考虑,离得远的可以当故事看,击不起波澜,但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又是另一番感受,况且布兰奇出轨男主的剧情与她身边的一位朋友竟十分相似;盈则是一直在观察我选择这本书的缘由,分析我内心无意识做出的择决……
之所以成为经典,我想原因也在此,合上书后引发的是对人生更多的思考,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不加评判,读者自己掌握评判权,是喜是悲皆由自身的经历引发内心的投射。
如今,总会以过客心态阅读。缘起缘落,在阅读中与文学中的人物同走一程,体验悲欢离合,如身旁老友般牵挂。合上书本,便觉他们如远游,只不在身边,依然在心间。谁又能说这些是虚假的呢?内心那一番情感的波动,才是高于皮囊的主宰。读好书,交好友,孤独而不孤单地畅游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