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09吴信姣分享学习鲍鹏山版《孔子传》第五章:六十耳顺第二节:大德容众有感:
这一节由故国之思、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忠恕之道、恕比忠更重要,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五部分内容。
故国之思
讲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间,鲁国政府一直没有邀请孔子回去,其实他非常思念并且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是他回不去。
就在他耳顺之年,周游在陈国,鲁国的季桓子在临死的时候对他儿子季孙肥(季康子)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召孔子回国!”因为他对不听从孔子的教导,失去了让鲁国强大起来的机会,深感内疚自责。
他的儿子季康子因听了小人公之鱼的谗言,打消了召回孔子的念头。
大人有大人思路,小人有小人心思。往往小人的说法比君子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因为小人的说法常常更能触及人内心中的私念,从而一拍即合,畅通无阻。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礼,在孔子心里中的地位很高。他曾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在孔子看来,礼是政治理想,是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是人格理想。
顔回曾问:“老师,什么叫仁?”孔了就回答了四个字:“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欲望,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叫仁。仁是一种内在修养,礼是这一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而当陈国司寇陈司败知道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违反同姓不能通婚的礼时,居心叵测地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却宁愿损自己的名声而说“知礼”。
一个对礼如此强调的人,对于国君如此严重的失礼行为,是何等宽容。
还有子贡和子路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练祭时手执哀杖,符合礼吗?”因为子贡前面加了“鲁国大夫”,孔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孔子不愿意直接批评鲁国的大夫做得不对。也说明孔子是很宽容的。
他虽然知道礼很严格,但是假如有人不小心疏忽了,失礼了,他不会抓住这一点,打棍子、扣帽子。
尊重礼,是尊重礼背后的价值,而不是细枝末节的形式。
忠恕之道
周礼规定,父母去世,孝子守丧三年。所谓三年实际上指三个年头,不是说整整三年。在第十三个月有一次小型祭奠仪式,到第二十五个月有一次大型祭奠仪式。大祭结束就表示丧期彻底结束,守丧也就结束了。在守丧时间里,守丧者为了表示哀痛和对父母的思念,是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的,更不用说娱乐活动了。
结果,有个鲁国人,在父母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开始在家里唱歌。子路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父母丧期一结束,就开始唱歌了。哎哟,你看他急成什么样!”还有一个叫叔孙母叔的人,母亲死了。在给母亲出殡时,他在一些细节上不符合礼,给子路看了出来。子路就叹息道:“哎哟,这个人真差劲啊,做得失礼了。”
孔子都说:他合乎礼。
强调礼、重视礼的孔子,为什么偏偏会把有些不太合礼的说成是合礼的,帮忙掩饰,假装说不知道,甚至宁愿损害自己的名声呢?那就是他在执行上还有更高的原则:忠和恕。
《论语·里仁》里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天,孔子对曾参说:“我的思想中有一个原则贯穿始终。”曾参顺口就答了一个字:“唯。”表示明白。两人的对话就此结束了。可旁边的其他弟子都没明白,所以,老师走后,他们赶紧问曾参:“老师的一以贯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于是,曾参告诉他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比忠更重要
什么叫“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将心比心、理解宽容就是恕。
什么叫“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建立的,也帮着别人去建立;自己想要到达,也帮着别人去达到。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别人有个很好的理想,去帮他完成,这就是“忠”。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一辈子照它去做?”
“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忠恕之道,办什么不是“忠”,而是“恕”呢?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但这里隐藏着一些问题。
首先,“忠”需要相应的能力,有时候并非我们力所能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就只能尽人力而听天命。
更重要的是,“忠”里边包含着危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是,人我人别,我怎么知道我喜欢的也是他喜欢的呢?把我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可以吗?
鲁君养鸟:鲁君看见一只海鸟,很喜欢,把鸟抓住带入宫里喂养。给鸟喂鲁君喜欢吃的大鱼大肉,给鸟听鲁君喜欢听的音乐,结果没几天鸟就死了。庄子认为这是国君爱鸟的方法有问题,他是用养人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是有界限的,是有适用范围的,是应当加以约束和警惕的。
“忠”更糟糕的、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忠”会导致专制,导致独裁,导致对人的奴役。
所以,“忠”是可以被人利用的,利用了以后会变成专制和独裁。
“恕”是孔子思想里最具现代价值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国封建专制文化里边最稀缺的元素,是最具有价值,最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的思想。孔子讲仁,讲义,讲诚,讲信,讲君子,讲圣人,讲志士,讲仁人,而他思想最高端最核心的一个字,是“恕”。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孔子讲的“恕”是多层次的,既包括政治上的恕,也包括个人修养上的恕。这个社会太需要宽恕了,一个宽恕的政治是好的政治;一个善于宽待他人的人,也就是个好人。“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孔子也曾经告诫学生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多、要求高,对别人的要求少、要求低。人对自己苛刻一点,但是对别人一定要宽松些,做到这些就可以远离别人结自己的怨恨了。
人只有对别人宽容了,才可以保持良好心态和良好生态。
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算计、苛责别人,不仅会失去朋友,还会在自己的周围造成一种非常严酷的环境,既不能提升自身的境界,又不适合于自己的生存,还弄坏了风气。
有一天孔子出门,要下雨了,孔子没有伞盖,一个弟子就说:“老师,子夏有,您可以向他去借。”
孔子教导这个弟子说:“你知道,卜商(子夏)有一缺点:比较吝啬。如果我向卜商去借伞盖,他勉强借给我,这不就是把他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他了吗?如果他不借给我,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太吝啬了。所以,不要向他借伞盖,既不让他痛苦,又可以保全他的名声。”
接着,孔子又跟他的弟子们说:“跟人交往,一定要推崇别人的长处,掩饰他的短处,这样和别人的交往才能长久。”
“恕”不仅对一个国家来讲很重要,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人的为人处世里,也至关重要。可以说“恕”,是孔子为我们这个民族,也是为人类提炼出的一道黄金法则,是人类的大德。
读完之后,在分享环节,大家都结合自己谈体会谈收获,分享最多的是在“忠”和“恕”上对孩子、爱人、父母、同事的反思,就是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
临近结束的时候,王连敏的一句话,让大家活跃的心静了下来:恕是宽恕、宽容,咱们想过自己吗?对自己做到包容宽容了吗?她接着说:对自己都做不到,怎样对孩子、老公、婆婆呢?自己清空了吗?自己看不起自己,嫌弃自己,内耗不断,不清空怎能装进东西呢?怎么容众?得有大德。包容孩子、爱人,他们都是我们爱的人,那对于不太喜欢的婆婆公公、老丈人老丈母,能做到宽容吗?如果能,是不是就又达到了一个高度?
听完她的分享,我颇有感触。近三年来,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每天早上锻炼古瑜珈,把学习强国每天的所有的得分项目都做完,每天在简书上写生活感悟或收获;参加每周一次的读书会活动和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前年到去年,在儿子两次考研的时间里,为暗自陪伴孩子,我考取了社会工作师;还积极参加省公安厅举办的培训班,听网络课等等。到去年10月份疫情大面积爆发,不得不封闭在家,我除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活外,停止了自己不能也不想坚持的活动,如不再每天写感悟了,学习的节奏也慢下来了,彻底让自己躺平,真正放松下来。
这样以来,时间长了,觉得空虚了,不充实了,好象缺少了什么似的。
前几天,偶遇我的同学王连敏,她跟我说了读《孔子传》的事,我担心跟不上这样快的节奏,因为我参加的读书会是每周一次,像这天天读还分享感悟的高强度,我开始心里是发怵的,在她的鼓励下,还有明丽班班,管组长等等热心人的帮助下,我坚持到今天第三天。听到连敏刚才的话,我就想到前段时间的我,歪打正着也算是宽容、理解自己,“恕”自己一次吧!
怎么容众?得有大德!德,怎么来呢?靠学习,改变自己的认知;靠做事,提升自己的能力;靠做人,增厚自己的底气。
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