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受天命托付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自身内在的品德好,大多也得益到有外戚的帮助。当然,外戚的破坏力也是不容小觑。历史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而最终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周幽王的被擒,则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
不管是皇后还是后妃还是岳父老泰山,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那就是外戚,外戚就是君主的皇后、后妃及其家人所代表的人群。
在外戚历史上吕雉非常值得一提。我说过吕雉和武则天很多地方很像,是历史发展上非常有才能的女性。她推行黄老之术,对西汉初年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她对敌人和威胁到自己的人从来不心慈手软,比如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不仅要杀还要虐杀。不过吕氏家族除了吕雉外,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人,这和武则天的处境差不多,武承嗣之流也没什么过人本领。因此吕氏家族的命运在吕雉去世后,就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迅速灭亡,别无他法。
下面说说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薄太后是幸运的,她没有和吕雉作对,也没有跟随诸吕作乱,因此在吕雉死后,他的儿子代王继位做了皇帝,就是孝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薄太后即薄姬在进宫之初,高祖刘邦就没有注意到她,还是她的两个好姐妹管夫人、赵子儿提到了她,刘邦这才意识到有薄姬的存在。那是为数不多的一次临幸,就是因为刘邦有一次驾临后宫的纺织区,在众多织女中,只有薄姬见到刘邦后最淡定从容,据史书记载,就是这种气质打动了刘邦。
之后薄姬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但此后薄姬又被刘邦遗忘了,很少有召见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后妃来讲,这辈子一直呆在后宫,除了天地基本上见不到几个人,这种日子可能是比死更痛苦的事情。但是薄太后非常人耐得住寂寞,后来她因为并不得到刘邦的宠爱而没有被吕雉迫害,还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成为了后宫之首,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下面又有一个重量级人物登场了,窦太后,汉武帝刘彻的祖母,汉文帝的夫人,汉景帝的母亲。从经历上来看,窦太后也算是三朝老臣。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没有窦太后就没有文景之治,就没有了汉武大帝。
那窦太后这个不平凡的女人到底做了哪些事呢?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扶持“黄老学说”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开始任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放弃了“黄老之术”。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之术,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调整,没有万能的办法,只有不断的适应,当不相适应的时候,变乱就产生了。窦太后独断专行,她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梁王,便想尽办法想让汉景帝把帝位让给自己的小儿子梁王。由于窦婴说了些实话,认为让梁王继位不符合传统,于是窦太后便把窦婴从进出宫门的名单里去掉了,窦婴发觉后自觉的称病不朝,生怕惹自己本家的这位老太太生气,遭来杀身之祸,可见窦太后的权势之大。
汉武帝即位之初,很多改革的举措都被这位奶奶给废除了,直到这位奶奶去世了,他才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儒家才能大行其道,留下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不过从老百姓过日子的角度来讲,黄老之术对百姓来讲就是仁政、德政,而汉武帝开疆拓土,东征西伐给百姓们带来的却是战争的灾难。这要看角度了,凡事有利必有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总而言之,外戚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也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外戚干政与否,是好是坏,还是因人而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