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里的人生感悟
文/赵元波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国人特有的习俗。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来临时,母亲总是买来粽叶,拿出糯米,教我们包粽子。家里人多,有些时候,会包上两三回才够吃呢!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儿。我呢,总是用糯米把粽叶装得满满的,扎上线,一个胖胖的粽子就包好了。
母亲说:“你包的粽子太饱满了,泡上一段时间,在锅里一煮的话,糯米熟了就会从粽叶里撑出来,成稀饭了!”
我有点不信,特意用红线扎上做记号。等煮的时候,果然像母亲说的那样,糯米从粽叶里撑了出来,根本就不是一个完好的粽子了。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第二次包的时候,我就尽可能地少放一点糯米,用线一扎,看上去瘪瘪的,很是别扭。
母亲说:“这也不行,既不好看,放到锅里煮,糯米照样会跑出来的。”
我说:“那该怎么办?”
母亲说:“有多大的粽叶,你就估量着放多少糯米,留有一点余地,在锅里一煮,粽叶和糯米就能充分贴合在一起,既好看,糯米又不会撑出来。”
这一次,我包出来的粽子总算是合格的了。
多年以后,我一直记着母亲的这句话,“有多大的粽叶,就放多少糯米”,它是一种包粽子的技巧,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的处事方式:为人做事,需要留有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