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31天2022年9月15日
卷七《器具,海论铜玉雕刻窑器》(2)
【原文】
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①,匜、卣、罍、觯次之②。簠簋、钟注、歃血盆、奁花囊之属又次之③。三代之辨,商则质素无文,周则雕篆细密,夏则嵌金、银,细巧如发,款识少者一二字,多则二三十字,其或二三百字者,定周末先秦时器④。
【注释】
①敦:古代盛谷物的容器。鬲(lì):古代炊具,圆口,三足。
②匜(yí):古代舀水的器具,形状像瓢。卣(yǒu):礼器,用于注酒。罍(léi):古代盛酒或水的器具。觯(zhì):古代饮酒器具。
③簠簋(fǔguǐ):古代祭祀宴会用以盛谷物之器。歃(shà)血盆:歃血时用以盛血的器具。歃血,古代盟会中的一种仪式。盟约宣读后,参加者用口微吸所杀牲之血,以示诚意。奁(lián)花囊:存放妇女梳妆用品的器具。
【译文】
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匜、卣、罍、觯次之,簠簋、钟注、歃血盆、奁花囊之属又次之。三代的区别在于,商代的质素无文,周代的雕篆细密,夏代的镶嵌金、银,精巧细密如毛发,款识少者一二字,多则二三十字,有二三百字的,一定是周末先秦时的古器。
【原文】
篆文:夏用鸟迹①,商用虫鱼②,周用大篆③,秦以大小篆④,汉以小篆。三代用阴款⑤,秦汉用阳款⑥,间有凹入者,或用刀刻如镌碑,亦有无款者,盖民间之器,无功可纪,不可遽谓非古也。有谓铜气入土久,土气湿蒸,郁而成青,入水久,水气卤浸,润而成绿,然亦不尽然,第铜气清莹不杂,易发青绿耳。
【注释】
①鸟迹:笔画如鸟形的篆文。
②虫鱼:字迹如虫鱼的篆文。
③大篆: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
④小篆: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⑤阴款:即阴文款,器皿凹陷者为阴文。
⑥阳款:即阳文款,器皿凸起者为阳文。
【译文】
篆文:夏代用鸟迹,商代用虫鱼,周代用大篆,秦代用大小篆,汉代用小篆。三代用阴文,秦汉用阳文,间或也有凹入者,或者用刀刻如镌碑,也有无题款的,是民间的器物,没有标识,不能据此认为就不是古器。有人认为铜器长久地埋在地下,土气蒸发,郁结而生成青色,长久地浸泡水中,被水气浸染,变成绿色,但也不尽然,只是铜气纯正,容易生发出绿锈罢了。
【原文】
铜色:褐色不如朱砂,朱砂不如绿,绿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黑漆最易伪造,余谓必以青绿为上。伪造有冷冲者①,有屑凑者②,有烧斑者③,皆易辨也。
【注释】
①冷冲:指修补古铜器,此处指故意损坏后再修补,冒充出土古物。
②屑凑:用残缺的古物部件拼凑成一器物,冒充出土古物。
③烧斑:用火烧出斑点,是为了冒充出土古物。
【译文】
铜色:褐色不如朱砂色,朱砂色不如绿色,绿色不如青色,青色不如水银色,水银色不如黑漆色,黑漆色最易伪造,我认为一定要以青绿色为上品。伪造有用冷冲的,有用屑凑的,有用烧斑的,都很容易辨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