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车企老总在一段采访中称,有些车企玩高杠杆、高负债,盲目扩张,自身却不挣钱,全靠资本养活,汽车界已经出现了“恒大”式的风险。
至于是谁,老总并没有指名道姓。
除此之外,这位老总扫射的范围不小,他指出行业内还有靠金融炒作,以低价,甚至是亏本价换取销量、换取市场占有率的例子。他认为内卷式的竞争:
一是利润快卷没了,汽车行业利润整体偏低。
2025年一季度汽车业利润仅3.9%,个别车企甚至是卖一辆亏一辆,以至于去年国内上市车企利润加一起,都没日本丰田2364亿元利润的一半多。
二是质疑低价是否会影响质量,影响安全性;
三是行业还存在“零公里二手车”套补乱象;
四是车企利润降了,可能会再次拉长对供应商的付款账期。上游欠中游,中游欠下游,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
去年国内车企应付账款及票据的平均周转天数为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且这个数据还在拉长。
对类似提前垫资、垫货做生意的供应商而言,付款期越长,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就越大,拖久了,实在扛不住的,可能直接就把公司给拖垮了。
最近某电池龙头就被供应商起诉要账,2021年底开始的订单,现在都没给人结清,供应商都要活不下去了,也不管会不会得罪甲方了。
由于结款模式产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不小。头部厂家制定的账期,下游供应商很难有太多的话语权,压账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倒逼供应商用应收账款债权反向借钱。产业链看似风险共享,实则压力都是层层下发,一旦金字塔顶端绷不住了,伤害的是整个产业链条,以及终端消费者。
虽说这位老总说话是阴阴怪气了一点,但说的很多都是行业实情。行业内卷加剧,头部企业数轮价格战下来,导致全行业跟着吃糠咽菜。
当年恒大在网上大量公开七折卖房,最终结果又是如何?
高杠杆、高负债,盲目多元化,铺的摊子太广,金融化的程度太深,船大难以掉头,首富也就成了首负。
实际上,不扩产,限制产能,才能控价,然后才有利润,但不扩产、不以价换量的话,债务又绷不住,然后就倒逼自己不得不跑去扩产。
越扩产,产能越过剩,越产能过剩,就越需要降价销售,然后利润被越压越低,最后就看谁先倒下。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大力鼓励,也是一种变相的市场干预。短时间内加大补贴发展和扶持某个行业,势必会吸引无数资金和人才涌入,一窝蜂的涌进去,再匮乏的行业也得饱和,产能过剩,导致行业竞争加剧,洗牌势必会产生淘汰,财务状况越是不健康的企业,越是最早出局。这也是当年房地产、光伏趟过的老路。
加上这些年上面搞得消费补贴,就比如新能源车消费正册,实际上就已经提前透支消费掉了未来数年内的潜在销量了。
对于企业来说,去了库存,赚了钱后,实际就应该控制产能扩张,缩短供应商的付款周期,降债务,降杠杆,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但实际情况是,上面出了刺激措施帮助去库存后,这些企业的债务、产能却还在涨,难不成是再指望来一波更猛烈的刺激?补贴不可能一直都有。
不管行业有没有出现“恒大”,高杠杆高负债在销量暴增时能维持,一旦增量受限,这种模式就是不可持续的。
做实业的企业,还是不要老想着金融化,踏踏实实专注主业才是王道。皮带的前车之鉴,早已敲了个警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