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里的波澜壮阔——《秦腔》
全书以两条线索展开,围绕着秦腔艺术的没落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细密的向读者展现清风街近三十年历史的演变。
在时代巨变,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多种矛盾的对立。一代人希望传承和光大秦腔,而另一代人热爱追捧着流行音乐。正如一代人坚守耕耘着土地,另一代人拼命地逃离。
传统的土地关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被老一辈人坚守着。新兴的一切在这时都是一种反动。坚守与反动的对立往往都是不可调节的。更多的时候,反动总是赢得主动权。书中流露着作者对秦腔艺术没落的忧郁,对人与土地关系恶性发展的担忧。很难说“坚守”与“反动”各自的得与失。秦腔没落,逃离土地是必然的。只能说新陈代谢本身就是无法抵抗的。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引起变化的根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强烈冲击,刺激着农村每一处神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空前变化给农民带来心灵的惊恐和撕裂。事实上作者是在书写整个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清风街代表着中国普遍的农村。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书中所表现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与农村的困境。
鸡毛蒜皮里的波澜壮阔——《秦腔》
一、小农经济思想的彻底瓦解
小农经济瓦解于新中国的成立,公有制经济的确立,但小农经济思想的大部分任保留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阴魂不散的小农经济思想终于彻底瓦解。或许秦腔的穷没落就是象征着小农经济思想的穷途末路吧。作为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一部分的宗族秩序、礼俗等皆已破碎。唯利是图的风气横行霸道。农村的市场模式改变,酒楼惊现“特殊服务”……无不给朴实脆弱的村民带来巨大的恐慌和撕痛。
书写南方农村巨变的大作《湖光山色》,也同样描述了湖北村民与清风街村民同样的恐慌,同样的撕痛。可以说,《秦腔》一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受到的激励的冲击和巨大变化。
二、逃离“土地”的时代嬗变。
传统农村的民风淳朴,农民安守土地,辛勤劳作。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农民与土地依旧保持着共生依赖关系。改革开放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质变。依赖性没有了,乡土情结到了不知从何而起的地步。甚至,土地成了逃离村庄时的包袱。
在结尾出,山体滑坡,夏天义被掩埋在七里沟。清风街上人前去营救,但已经没有了主要劳动力,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壮年都奔向城市,农村已是老弱的代名词。
农村的出路在哪?去向如何?
三、农村的迷信思想在新时代下的处境
书中使用小部分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最典型的体现在中星爹的小册子上准确预示了清风街人的命运。书中所叙写的迷信展现了颇具神秘色彩的农村,可以说它展示了自古以来农民精神世界里最真实的一面。事实上,没有迷信的农村是不真实的。
农民总是把无法解释的,悲怆的命运,无法逃脱的困窘……归咎于迷信。精神依托于宗教迷信。
科技的渗透,宗教迷信渐渐失去原有的地位,但村民仍旧离不了它。就像中星爹被人们看不起,但每逢婚丧嫁娶,人们却又都会隆重的邀请他看风水、挑日子。中星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迷信思想的没落。那么,农民的精神依托将依托于何处呢?
小说的结局到处弥漫着“悲”与“离”的氛围。整个清风街遍地炎凉。巨大变革后,农村的出路,去向如何?农民该如何面对?这是作者在思考的,也是广大读者需要思考的。
鸡毛蒜皮里的波澜壮阔——《秦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