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贵,何为贱?单单从造字法上分析,可谓简单明了:“贵”也好,“贱”也罢,皆有一“贝”,钱财也,贵者置之于下,超越了钱财,贱者置之于左,与钱财相拥而生。——有一则沙发广告如此说:“幸福不远,就在左右。”
给学生宣讲韩愈《师说》遭遇到这个贵贱问题了。要说,吃开口饭三十余年,都讲过无数遍的老三篇了,照本宣科并不难,但我爱贫嘴,有事没事喜欢扯个淡,也就叉起嘴巴信口开河,顾不得神圣的教参如何教导如何啰唣了。
韩愈提出他的从师之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话貌似没什么技术含量,尤其是站在崇尚实用主义的今天来看,就像我们的高三学生选择大学及专业,哪一样能就业、哪一样最能挣钱就选择哪样。有一个段子如是说:问学生为什么读书,学生答考一个好大学,再问为什么,学生答找一份好工作,再问为什么,学生答找一个好老婆,再问为什么,学生答生一个好儿子,再问为什么,学生答考一个好大学……以此循环而无穷。与唐朝韩愈相比,不同的在于:韩愈谋的是“道”,而身处天朝的我们谋的是“生”。想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这个“道”超越了生死,是一种比谋生糊口更高端更本质的人生追求。
那么“无贵无贱”呢。我啰嗦道:在我们现在,一说到它,首先想起的是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或专卖店,是价钱的高低,是商品的性价比,商业社会嘛,万物都有标价,一切都斤斤计较,无一不在交易流通之中。韩愈那个年代,重农抑商,交易有门槛,流通欠自由,所以“贵贱”与价格高低的关系不大,它指向人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的高下,封建社会嘛,士农工商,官本位,讲究等级门第,穿个衣服都得按官位大小,不然就叫乱了套,乱了什么套?外套哈。韩愈为了求道,可以不顾贵贱尊卑身份所限,在当时,绝对是反潮流、反传统的另类人物了。你看,他敢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师,这个是什么精神?套一句文革语言说,这是自觉自愿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以,后人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就我们的历史,概括起来说,传统中的“贵贱”是有权无权之辨,现实中的“贵贱”是有钱无钱之辨。权贵权贵,只要有权,那就是“贵”,只要无权,那就是“贱”,权力乃衡量万物之尺度,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权倾一时的武则天为什么要下诏,责令洛阳牡丹提前开放了。权力蛮横、霸道、妄为可见一斑。与此相比,倒是有钱即“贵”的土豪时代来得平等些、科学些,你想,钱币越多越“贵”,贵得分毫不爽符合数学,让人一目了然心悦诚服。
然而,我们到底身处这个不古不今、不新不旧、不土不洋的杂合时代,以上所说的这两种“贵”杂糅并存,时不时闹出官商勾结,或者分赃不均进而打架斗殴,影响社会稳定。你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贱民吧,金钱来捉弄你、榨取你、搜刮你;你想做一个一切向钱看的土豪吧,又不幸得以牟其中、黄光裕作前车之鉴。上下失序,左右失据,想“贵”很难,想“贱”不易,因此一遇麻烦,我等屁民最先想到的就是:下跪。一跪不起三千年啦。
据说西方历史上也有“贵族”,即使经工业革命之后,平等了,自由了,民主了,现在也还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贵族精神延续贯穿于社会。我们三千年历史上莫非就没有贵族?为什么没有?历史学家的说法是,贵族间或有之,可遇而不可求,但“富不过三代”,贵也不过三代,三代之后又被暴民掀翻桌子重新洗牌,庄家易手赌局继续,赌来赌去,不管赌它几百个回合,筹码还是那些筹码,牌技还是那点牌技,也没赌出一丝一毫的价值来。
看看昔日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权贵,一当身陷囹圄就灰头土脸、诚惶诚恐、两股战战的那副德性,看看一得好处便满面谄笑、感谢这个感谢那个的可怜巴巴的草民,再想想徘徊挣扎于这阴阳两极之间,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所谓的中产阶级,想想几千年来“成王败寇”“权力通吃”的历史逻辑,我就觉得我们从来都不缺贵族,不,是跪族!——跪着的整个民族。
网友评论
反思在下亦站讲台三十余年,未能如你思考这么深入,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