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微尘 作
上古之世,民生質樸,言語初興,尚無文字。然心有所感,必欲宣之於外,故歌詠隨之。其聲清濁高下,隨情而發,雖無固定之律,而情意真摯,詞賦之胚胎於此矣。
及倉頡造字,文明漸啟。三代之時,典謨訓誥,文辭漸趨整飭。雖以記事為主,然已具文章之雛形。至周室盛時,製禮作樂,文化繁榮。采詩之官,遍曆四方,采集民間歌謠,以為風化之鑒。此等歌謠,即今之《詩經》也。
《詩》之為體,四言為主,間有雜言。其言情狀物,委婉細膩,且善用比興,托物寓意。或諷勸規諫,或頌美祈福,皆關乎人倫日用,政教風化。其韻律和諧,朗朗上口,為後世詞賦之音韻格律,樹立楷模。
春秋戰國,諸侯紛争,百家争鳴。楚地文風,獨樹一幟。屈平以忠見疑,信而被謗,乃作《離騷》。其辭宏博麗雅,氣宇軒昂。敘身世之坎坷,發愛國之熱忱,兼以神話傳說,奇幻瑰麗之想象,構成獨特之藝術境界。繼之者有宋玉,其賦多寫悲秋之情,辭藻華美,意境幽深,與屈子並稱,為楚地詞賦之傑出代表。
秦並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然二世而亡,文學未遑發展。漢興,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枚乘、司馬相如等,承楚騷之餘緒,創大賦之新體。鋪采摘文,體物寫誌,極聲色之娛,盡繁華之貌。揚雄、班固、張衡等踵事增華,所作皆鴻篇巨製,蔚為壯觀。
降至魏晉,玄學盛行,文人思想解放。詞賦風格,亦為之一變。由繁縟轉向清新,由典重趨於自然。阮籍、嵇康之作,多含憤懣不平之氣;潘嶽、陸機之文,不乏傷時感懷之辭。南朝文風綺靡,北朝氣質剛勁,詞賦之源,愈見豐富多元。
嗟乎!詞賦之源,如浩浩江河,彙聚眾流,奔騰不息。探其本而溯源,方能知其流變,明其宗旨,以傳不朽之業也。
网络载图
网络栽图
网络载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