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闺蜜聊天,和她聊完工作后,又聊到了她女儿身上去了,聊着聊着,她突然说了一句:我以前的同事说我对女儿不好,说我自私,本来上班陪她的时间就少,下班以后还经常去健身,没有下班后就回家陪她。
我闺蜜听到以前的同事的指责愣了,不禁问我:“难道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就只有家庭没有自我吗?这三者不能共存吗?”
闺蜜的同事觉得闺蜜没有把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女儿和家庭就是自私的,她们觉得像她们那样“无私奉献”,才是对的,不能存有留私人空间的念头,不然就是不爱女儿和家庭。
而且就现在紧张的婆媳关系当中,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更应该是和自己最亲的,而不是和爷爷奶奶更亲。
可我听完之后,却是觉得做她们的孩子,太有压力了,这哪里是爱孩子呀,那分明是占有欲呀!我作为一个我父母的孩子,就不会希望父母所有的希望和目光,甚至整个生活重心都放在我身上,那这对于我来说,这份爱太有分量太有压力,相对于全身心投入在我身上,我更希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许在幼年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庇护才能安全长大,这份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可是,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甚至干涉孩子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见过太多父母用自己的“爱”来绑架自己的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了,没错,就是绑架,道德绑架。
仔细一听,周围最不缺乏的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因为我觉得对你好,所以我就可以干涉你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是对你好,我就插手你的人生,这种做法,换个角度来想,就是父母在变相的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满足他们的控制欲。
不否认很多父母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孩子好,自己走过的弯路、吃过的亏,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重新走一遍,可是,天下的父母们啊,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是否想要你们铺好的康庄大道呢?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闺蜜被同事指责后有点委屈,她对女儿的爱一点都不比爷爷奶奶他们的少。
她说:“我只是觉得要给女儿一个榜样,保持独立,给她一个美丽的妈妈,她们对家婆有着天生的敌意,可是我觉得虽然我和婆婆没有血缘关系,做不到亲如母女,可是我女儿和她有血缘关系啊?她的爱肯定是很真实的,奶奶那么真切的爱着她,我有什么好吃醋的?我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疼,可女儿有,这一点我就觉得我女儿很幸运啊!”
是啊,不带任何的偏见,本身孩子的到来,是两家人的喜悦,是生命的延续,而不是个人的所有物,为什么要独占这份喜悦呢?
孩子的世界不该只有妈妈一个人,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外公外婆……
孩子的到来是大家共同的欢喜,她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她的世界也不该只有父母而已,同样的,大人的世界中,也不该只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由父母、工作、孩子、朋友、私人空间组成的,本来就是多元化的,为什么非要揉成一团呢?
在这一点上,我闺蜜就非常拎得清,她能给孩子的不是自己所有的时间,但是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是全身心的投入,用高质量的陪伴,弥补时间的不足。
我始终坚信,能够好好爱自己的父母,更能在无形中用行动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带来更积极的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总会长大,总要自己走一段很长的路,与其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更不如说是大人需要孩子的存在和陪伴,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我总觉得比起孩子,大人更加没有安全感,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想法。
就像纪伯伦在《先知》里说的那样: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大人和孩子的成长都是相互,爱这个词,不应该用太狭隘的思想去框架它。
就像我自己,我爱我的父母,可是,我能陪伴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但也不能证明我不爱他们;我也爱我自己,可是,我的时间里,也不全部属于我,我的时间中,分割成很多个大大小小的版块,有属于我父母的,有属于我朋友的,也有属于我工作的,当然,也有属于我自己的,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版块,才组成了这个立体的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要分清自己的是爱,还是占有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三观,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也是不同的。
生活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不知道别人的经历和想法的时候,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更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评判别人的对错。
每个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为什么长大后都变成了自己的父母那样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