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开始,笑来老师第一期写作课开课。得到app里面吴军老师的《阅读与写作50讲》也频频向我招手。(没忍住诱惑,听了两节,很近的未来里我是会买下来这门课的)
有时候做什么事情,是需要一个契机的。我理解的契机是过往的一些经历或者经验正好在一个时间点上产生了叠加作用,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形成了一个“引爆”点,于是,进入到行动的层面,带来真切的改变。比如,今天读了大J小D《逻辑思维培养别总想着报班,做好日常小事儿也能事半功倍》这篇文章,我就意识到我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认知逻辑的问题有多大。在践行群里接触到《beyond feelings》这本对于笑来老师产生非常大影响的书,当我意识到自己从小逻辑就已经是混乱的这件事以后,我很自然的想到要学习《beyond feelings》这本书。如何学习呢?如果是之前的我,肯定想要尽可能快的一口气搞定这本书。而现在的我呢,因为了解到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习惯要从小的事情开始,所以这件事情我实际操作的时候,会以哪怕一天只读一页或者更少这样的量来执行。提高可行性和持久性。
那我写作的契机来自于哪些过往经历呢?
从我很小的时候会对文字发生情感连接开始。记忆里是有一次我无意中读我的语文课文,里面好像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我爸听到我读的时候说我有感情。对文字有感情这事,好像自然而然的发生在我的生活里。在大学的时候,也还可以飞速的写出一篇文章。反倒是后来,开始要用外语学习生活,写作好像渐渐的远离了我。直到现在再次开始写起来的时候,竟然发现很多词,很多句子,已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措辞了。
近来交流的时候(口头和书面)都会越来越发现不同人之间彼此错位的关注点。这个发现很有意思。加上笑来老师说到的读文章的感知。也是让我开始觉得如何尽可能准确的传递个人想表达的信息是一件重要且难度很高的事情。
另外一个过往经历是,有一次当我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写在纸上的时候,这些之前时不时就会在我脑子中打转的内容,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存放的地方,让它们从物理上脱离了我。从此,我的这一块负担就减轻了。由此,写作在我这里多了一个可以释放负面情绪的功能。
同时,将要做的事情写下来,一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遗忘,二是给大脑提供更多注意力在解决关键事情上的好帮手。
还有一个好处是梳理头绪,拆分步骤。这个也是我今天看到大J小D文章里面讲到她自己如何训练逻辑这件事的一个重要感触。写作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表达,梳理已有信息资源,然后找到隐藏的信息资源,一步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这样说比较抽象。我想到的实际的例子,训练优化我自己个人行为的方式就是:把日常里面很简单的操作一步步的写下来。这个跟她文章里面讲给小孩子听ta们如何完成一件事情的动作分解一样。比如说:我要煮面。那么步骤应该是:找到自己想吃的面,先拿出合适大小的锅具,接水,拿到炉子上加热。水沸腾以后,将面放入锅中。面和水一起烧开以后,加入一些冷水,再等水烧开。期间要用筷子或其他用具适当搅拌,以防止面黏锅底。直到面熟,关火,盛面。(这个是我个人的做法)在我写这个过程当中,好像实际操作了一下,也是一个在不断补充细节的过程。里面主要涉及到了对面(质地),水(水量),火(大小,时长的掌握)这几个要素的操控。只有这样的操作步骤逐渐的形成自动化以后,我才能很顺畅的做这件事。这个也大概是我经常做事时候不前不顾后的最底层原因:我脑中没有一个合适的操作步骤,有很多冗余的不必要的信息。说起来有意思,这个是我之前很反感的一个点,因为这样感觉起来太古板,太机器。但是,近来却觉得这样反倒是一种高效的办法。
小总结一下写作的好处: 更好的感知别人的感知,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感知,释放负面情绪,为大脑解负,梳理头绪,改进底层逻辑和操作。
哈,还想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有人通过它实现认知变现且威力巨大。
所以,还不赶紧写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