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条令人悲痛的新闻刷屏了。
“山东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去世,援非丈夫:人已经没有了,我还没回家呢。”
本来,前天张静静隔离期满,结束了高压的援鄂工作,本该可以回家休息的时候,却突发心脏骤停……
看到消息时,心都碎了。
2月5日早晨张静静给一位阿姨抽血,阿姨血管不好找,她找了好一会儿。突然,阿姨对她说“孩子,别离我太近,你们从山东老远到我们黄冈来,我不想把病传给你”……
读到这里,迅速关掉了窗口。
原以为越长大看透的东西越多,会越不容易被感染到,然而事实是,害怕伤感而没有更多的勇气去点开类似的新闻了。
✨
生命的反常,不论是否疫情,都一直存在着。生老病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无法面对,避讳谈论的东西。
新闻里的只言片语好像距离我们好远好远,其实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
高中时期,在报纸或书本或听说里,看过很多重大疾病夺去人们的生命,但我从来不会去在意,仿佛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直到有一次新年前夕,跟妈妈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聊着以前在兰州的小伙伴们,突然,她说,“伟勤得白血病死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那一刻,世界仿佛空白,我坐在椅子上,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口,想起身却起不来…足足有几十秒钟,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缓过来以后,便一个人进房间,锁上房门,不想说话了。
哪怕九年过去了,现在在键盘上敲下那个名字,心还会隐隐慌乱不知所措。
也感慨,面对生命,怎样活才是最好的选择。
✨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英文名叫“Mr. Church”,中文为”丘奇先生“。这是一部温暖治愈的影片,关于自我救赎与被救赎。
艾迪•墨菲扮演的厨师丘奇先生证明着世界上最纯粹的一种陪伴:非亲非故,无欲无求。
在Charlie十岁时,母亲身患绝症,丘奇先生来到这个需要关照的家庭,一直照料Charlie母女,直到Charlie长成花季少女,他照顾Charlie母亲到最后一程,送Charlie去上大学。
等到Charlie未婚先孕回来找他,他依旧展开双臂,继续照顾Charlie和她的女儿。丘奇先生年老病重后,Charlie则反过来,用他以前照顾自己的方式,照顾着丘奇先生。
丘奇先生用美食照料着Charlie母女三代,以自己对书籍和音乐的品味影响着Charlie,在丘奇先生温和绅士的影响下,Charlie热爱上文学,爱上丘奇先生在烹饪时必听的爵士乐。
他们互相取暖,互相影响,却也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从不插手。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温暖平和,真实存在的家。丘奇先生同时,也在Charlie母女三代这里寻到了他一直想要的家的安全感。
还有一个片段印象很深,Charlie有一个朋友艾迪,在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冲入邻居家中,导致一个四岁孩子死亡,被判终身不得开车。意志消沉,从此染上酗酒的习惯。
Charlie怀孕被滑板男撞倒后,艾迪克服恐惧,颤巍地启动汽车,救了Charlie母女。后来在艾迪的婚礼上,他告诉Charlie,事实上是她们母女救了他,他那时本来买了酒和安眠药,准备结束生命。
救人即救己,你在救赎别人的同时也在救赎自己。
✨
也许你会说,丘奇先生完美的太不真实了,成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但不论年纪多大,只要是向往美好的人,心里一定会有自己一片伊甸园。
只要坚持与人为善,向着阳光生活,就会遇见丘奇先生。
不可否认,有时候攀比,炫耀,追求物质确实是很快乐的事情,但放在宏观的层面看生命,其实可以做到静下来好好生活,感知生活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时,你也会感染身边的人,生活的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有些人会慢慢离开,新的人也会慢慢到来,旧人流淌在新人的血液里,新人传承着旧人的意志,将爱付诸于日常,传递下去,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希望美好的你,终有一天,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丘奇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