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孔子非常好学,尽人皆知,尤其喜欢研究《易经》。他晚年好《易》,“韦编三绝”的掌故就说明他翻读次数之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这方面他很有自知之明,这里的好学不只是补充理论知识,还包括观察人情世故,观察大自然,处处都是学问,随时都能领略到智慧,给人以启发。孔子自认为他至少当得起“好学”这两个字。
“十室之邑”,就是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诚信的人。很多人做人在本质上跟孔子差不多,但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上远没有孔子这么勤奋、用心、到位。没有知识、不是特别上进的好人有很多,像一般的愚夫愚妇,可能是忠信的,因为“尽己之谓忠,与朋友交之谓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跟你有没有硕士、博士文凭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好人一定是有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是孔子所表达的对人性的信心。
这里孔子以“好学”自许绝不是自夸,本身就包含谦虚在内。因为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才需要好学。孔子就曾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夫子自道,给人以亚历山大论天才的感觉。亚历山大说:“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 已。”
好一个“好学”,好一个“刻苦”,说起来平平常常,做起来却见分晓。所谓“看似容易却艰辛”,一个人没有真切深刻的感受, 是说不出这一番话来的 。
回到孔子自道的“好学”二字加以体会,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圣人强调“好学”,在于勉励我们不要 太看重先天的资质,而要重视后天的学养,勤奋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个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这是孔子的感叹,天资易得,好学难得。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一句,说一遍就过去了,浅易明白,似乎人人都懂,而且都觉得自己也差不多算好学。所以得拿出个好学的标准来,看看你到底算不算好学。如果都够得上好学,孔子怎么会有这感叹呢?总结先贤大德列的标准,孔子、孟子、子思、王阳明、曾国藩,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这四条:
一是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就是《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吗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可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
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是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中学。甚至你不用读书,如孔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事,后读书。读了书,也放具体事上演练,这叫学而时习之,要经常演习,练习,否则你学不会。我们很少有东西是能在书本上学会的,都是在实践中自己总结体会到了,再看那书,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顺藤摸瓜找更多相关的书来读,总结提高,系统提升。
三是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间断一天。你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课提前完成;也不可说我这几天出门,回来再搞,要把功课随身带着,晚上到酒店完成。没有日日不断的坚持,就没有学习。
四是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不要老想学“新东西”,老想追新逐异,贪巧求速,一听老师讲,便说:“哎呀!我听他讲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嘛!”过去的“老”东西,我们并没学会到知行合一。
以上就是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今天学习了好学的四条标准。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