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55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他家的老七(梁湘东王萧绎)终于替父兄报仇,平定了“侯景之乱”,杀掉了家族大仇人侯景,收复建康,夺回祖宗传下来的帝位。
这一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打败了柔然可汗铁勒,建立了突厥汗国,封自己为伊利可汗。
这一年,在遥远的欧洲,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也干了一仗,拜占庭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本想通过战争把西方的商路权夺到手中,并全面控制小亚细亚。原因是,波斯帝国总是抬高来自东方的商品价格,尤其是丝绸价格,不断上涨,害得拜占庭的皇后都只能穿粗布条。
德国作家迪尔克·胡泽曼写了一本小说:《丝》,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丝绸生产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不仅让拜占庭皇后穿上了丝绸,让整个拜占庭的经济都得到复苏的精彩故事。
作者迪尔克·胡泽曼,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是德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科学界颇具盛名的记者。《丝》是他的第二部历史小说,之前,他还写过《献给查理曼大帝一头大象》,销量也非常不错。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丝》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会显得更有趣:为了让拜占庭帝国的女人穿上丝绸,皇帝的亲兄弟心甘情愿,经历九死一生,远渡重洋,穿越沙漠出使中国。
是的,《丝》这本书,如果要改一个书名,就是西方的《西游记》吧!不,是《东游记》!

据说,拜占庭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自己的皇后,成天穿个粗布条在自己的跟前晃悠?必须得出兵,好好地教训一下该死的波斯人。
可惜,兵戎相见以后,拜占庭帝国的国力更加空虚了,波斯帝国更加疯狂,进一步对拜占庭实施贸易封锁。这时,拜占庭帝国,举国上下,都在想着如何摆脱贫穷,救国救亡。
他们想到的最后办法是:掌握生产丝绸的技术,自己生产丝绸。这样,他们就可以曲线救国了。最重要的问题是,富贵太太们就再也不用穿粗布条了。
可是,丝绸生产技术,只有中国人才会。要怎么才能把远在中国的丝绸工厂,搬到拜占庭帝国呢?
正当查士丁尼皇帝焦头烂额之际,有两个僧人来到了拜占庭,他们声称在东方的赛林达(中国新疆)居住过,他们知道,有一种会吐丝的虫子(蚕)把丝从嘴里吐出来,人类再把这种丝织成绸布。
但是,那种虫子要吃一种特殊的树叶(桑树)才有存活,如果把活的虫子从中国运过来,难度太大了。不过,这种虫子会产下虫卵,可以想办法把虫卵带到拜占庭来。
查士丁尼一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兴奋。于是乎,就派他的弟弟陶鲁斯(《丝》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侄子奥林匹多鲁斯出使中国,希望他们把蚕和生产丝绸的技术带回拜占庭。一个以“丝路”为中心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在公元6世纪,也就是《丝》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陶鲁斯生活的时代,是没有“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当时候,连通东西方的商路,在历史上称为君王大道,小说中称为皇帝大道。
“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是19世纪的时候,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的。古时候的丝绸之路,途经的路线大致与今天差不多,但这条路,并不是连接两个地点的路线,而是一个可以连通东西方的——巨大的道路网络。
小说的主人公陶鲁斯,和他的同行者们,从拜占庭出发,操着船帆,飘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后,途经传说中美丽的楼兰和罗布泊,穿越沙漠,来到中国。为了得到蚕以及丝绸的生产技术,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生产蚕丝的庄园,庄园的主人,是一个还只有十几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冯。
冯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庄园真正主事的,是他的母亲农俄,农俄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她打理着这个巨大的庄园。陶鲁斯要想从她那里得到蚕丝的秘密,可不是那么容易。
陶鲁斯和农俄商谈失败以后,得知冯痴恋一位女僧人郝翠连,而农俄极力反对,还把郝翠连给逼走了,冯因此和农俄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和矛盾。陶鲁斯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这个矛盾,承诺帮冯找到郝翠连。条件是:冯必须帮助他把蚕弄到手,并且把生产丝绸的秘密告诉他。
冯为了找到郝翠连,答应了陶鲁斯的条件。令人没想到的是,冯虽然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郝翠连,但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冯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的家族,背叛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又被他的母亲误杀了。
农俄为了保住庄园的兴盛,保住蚕丝的秘密,不愿意和陶鲁斯做交易。但是,她万万没想到,她的儿子,伙同这些外国人一起背叛她。
当庄园意外起火时,她的儿子冯和陶鲁斯一行人,把蚕种藏在一根竹子做的拐杖里,携带蚕种跑了。农俄看着被烧为灰烬的庄园,她疯狂了,她要追回属于她的蚕种。她一路在追赶陶鲁斯一行,吃尽了苦头,结果却在和郝翠连的打斗中,坠入悬崖。

《丝》这本小说中,唯一的爱情线,是围绕郝翠连展开的。她以苦行僧的形象出现,其实,她的真实身份是公主。为了寻找佛经,她放弃公主的身份,一路向西。对待冯的追求,她无动于衷。
但是,很奇怪的是,她却在西行的路上,对陶鲁斯产生了感情。尽管在爱情上,她动了情。不过,在爱情和寻找佛经这两件事之间,只能二选一的话,她会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一心向佛。
郝翠连的赤诚感动了佛祖吧,最终她找到了佛经,并在她遭遇危险时,生存了下来。小说的结尾,陶鲁斯带着蚕和生产丝绸的秘密,回到了拜占庭,也是一路惊险。
在他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刚好是寒冷的冬天。波斯军队就驻守在海边,准备等海面的冰层够厚时,进攻拜占庭。
而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早就派人在冰层上动了手脚,只要波斯军队踏入冰层,冰层就会破裂,整个波斯军队都将坠入大海,葬身鱼腹。
但是,波斯军队没有贸然前进,而是派了个先遣队,试探海上的冰层是否安全。陶鲁斯混入先遣队,向拜占庭进发。迎接陶鲁斯的,不是掌声,而是如雨点般密集的飞箭。
或许是佛祖保佑,或者是上帝保佑,或者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儒家理论保佑。陶鲁斯躲过了飞箭,也没有掉入大海,一块破劣的冰驼着他,飘进了拜占庭的领地。
他顺利地把蚕运到了拜占庭,他完成了他的使命……

在书的后记中,还讲了一个很唯美的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孩的父亲因为远游,很久没有回家。
女孩想念父亲,就对她的马说:如果谁能把她的父亲带回来,她就嫁给谁。谁知道,这匹马还真能听懂人话,它虽然只是一匹马,却有人类的感情,他深爱着这位女孩。
于是,它立即动身去找女孩的父亲。最终,它把女孩的父亲找回来了。女孩告诉父亲,她曾发过誓,谁能帮她把父亲找回来,就嫁给谁。
这位父亲当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一匹马,所以就把马给杀了,还把马的皮剥了下来,在太阳底下爆晒。没想到,第二天,当女孩从屋里出来时,那块马皮却突然飞向她,把她包裹起来,飞走了。
后来,女孩的父亲在一棵桑树上发现一条虫子,头部长得和马头一样,身体晶莹剔透,身上缠满了丝线,丝线是从它嘴里吐出来的。
这条虫子其实就是马和女孩的合体,虫子看到父亲,变身为蚕女神,走进了父亲的梦里,父亲想念女儿,就把蚕给养了起来……
(后面的情节是我加的,原书中并没有这样写。)

《丝》这本书,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感非常强,就像是看一部精彩的好莱坞大片。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一群为了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人。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呢?或许是因为贪,或许是因为执着,或许是因为仇恨。所以,在不顾一切的追求中,不管是否实现目标,每个放不下执念的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陶鲁斯一行人,虽然是拜占庭的英雄,但是他们又何尝不是贪欲的化身呢?为了得到蚕,他们丝毫不顾及农俄的利益,就算是烧毁农俄的庄园,他也不在乎。陶鲁斯的目标实现了,但是和他同行的奥林匹多鲁斯,死在了归途。
而农俄呢?她是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为了维护她的利益,她在失去原有的一切后,心中只有仇恨,仇恨渗透进了她的骨血。所以,她可以不顾亲生骨肉的死活。最终,连利益都可以抛弃,她的目标就是要杀掉郝翠连,杀掉陶鲁斯一行人。
农俄的命运是悲剧的,她和佛像的断臂一起坠入悬崖。或许,这样的结局,也是在宣扬佛教的善念吧!
郝翠连和农俄,同时面临坠入悬崖的危险。但是,郝翠连得救了,她一心向佛,也一心向善,心存善念的人,应该活下来,因为心存善念,无论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活得快乐。
农俄坠入了悬崖,是因为佛祖觉得她内心充满仇恨,仇恨已经让她失去一切,唯有痛苦却一直伴随着她。或许让她死去,是结束她的痛苦,给她重生的机会。而且,她是同佛像的断臂一起坠入悬崖的,这也说明,佛普度众生的教义。同时,也告诉我们,有仇恨,便无生机,也无希望。
冯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从一开始,他向郝翠连示爱时,就遭到了拒绝。但他执迷不悟,为情所困,用情痴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为了爱情,他义无反顾,背叛自己的母亲,帮助外人偷走蚕种,毁掉了祖辈世代相传的家业。
然而,爱情这东西,是强求不来的,如果对方不爱你,你怎么爱,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所以,为情专一,固然是好,但也要找一个两情相悦的人去爱,才是正道。否则,情痴终究只能以悲剧收场。
最后,用三句话来概括读《丝》这本书的收获:
莫贪,走再远的路,也可以收获平安。
莫恨,吃再多的亏,也可以拥有快乐。
莫痴,用多深的情,也可以超然洒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