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抵押三套房打捞一艘沉船,换来384个家庭的80年等待》——豆瓣

他抵押三套房打捞一艘沉船,换来384个家庭的80年等待》——豆瓣

作者: 丹菡 | 来源:发表于2025-09-04 23:25 被阅读0次




他抵押三套房打捞一艘沉船,换来384个家庭的80年等待》——豆瓣9.2分《里斯本丸沉没》,让全世界看见一段真实的历史

三刷《里斯本丸沉没》,仍沉浸在片尾音乐中的久久不愿离去。

每看一次《里斯本丸沉没》都是一次沉重而震撼的体验。

方励先生以惊人的执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将一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苦难与人性光辉并置于我们眼前。

方励与《里斯本丸沉没》的八年跋涉

方励先生为《里斯本丸沉没》所付出的,远不止是时间与金钱,更是一份近乎执念的历史责任感与深沉的人文关怀。

从好奇到使命的转变:

一切始于2014年,方励在东极岛拍摄《后会无期》时,偶然从当地渔民口中得知了“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

这位拥有地球物理勘探和海洋技术专家背景的电影人,凭借其专业敏感和好奇心,在2016年带领团队深入舟山海域,运用科技手段成功定位了沉船的确切位置(30°13'44.42"N 122°45'31.14"E)。

起初,他或许只是想验证和记录,但当他真正触摸到这段历史的脉络,目睹那些至今仍在哭泣的家庭,一种“抢救历史”的紧迫感和“必须让世界知道”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不惜代价的“抢救性”拍摄:

方励意识到,当年的亲历者正随时间逝去。2017年决定拍摄时,已知的最后一位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林阿根已94岁,而最后一位幸存的英军战俘丹尼斯·莫利也已98岁。

为了与时间赛跑,保存这些活生生的证据,他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亲历者及其后代的艰难历程。甚至在英国报纸上刊登寻人广告,最终找到了380多位战俘后代,并惊喜地在加拿大寻获了另一位幸存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

拍摄过程中,他卖掉了三套房产,个人投入巨大,一度欠债3000万,几乎耗尽了个人积蓄。

支撑他的,早已超出一部电影的范畴,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对逝者生命的告慰。

情感的深度卷入与共鸣:

方励并非冷冰冰的记录者。采访中,当他听到遇难士兵在遗书中将家庭托付给5岁幼弟时,他情绪激动地冲出门外,这个真实的情感反应也被镜头记录并保留在成片中。

他坦言,战俘家庭的亲情、战友间的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情,以及中国渔民无私的义举,一次次让他“彻底破防”。

正是这种深刻的共情,使得《里斯本丸沉没》不仅仅是对事件的陈述,更充满了情感的厚度与温度。

历史的沉痛与银幕的回响

《里斯本丸沉没》揭示的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悲剧与勇气的历史。

悲剧的核心:

1942年10月,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搭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驶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标识,导致其在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误判为军事目标并击中。

船只受损后,日军非但没有及时释放战俘,反而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企图将战俘封锁在底舱,与船俱沉。

许多挣扎逃出船舱的战俘,还遭到了日军扫射。最终,828名英军战俘不幸遇难。

东极渔民的义举:

在绝望的时刻,浙江舟山东极岛的渔民们发现了海上的惨剧。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小的舢板,冲向日军的枪林弹雨,先后出动46艘小船65次,从冰冷的海水中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

这些渔民自身生活极度贫困,却无私地拿出极其有限的食物、淡水和衣物来救助这些异国的军人,甚至将获救战俘藏匿起来,躲避日军的后续搜捕。

这其中,三名英军战俘在渔民掩护下成功躲过搜查,最终被辗转护送至重庆,得以将真相公之于世。

历史的遮蔽与打捞:

这段历史在战后漫长的岁月里,在国际范围内几乎被遗忘和沉默。

方励的纪录片,如同一次艰难的打捞作业,不仅让沉船重见天日,更让这段尘封的记忆、这些几乎被遗忘的英雄壮举和人类苦难,重新浮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影片的深远回响与现实意义

《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远超一部纪录片本身。

极高的口碑与认可:

影片在豆瓣获得了9.2分的高分,被许多观众誉为“真实自有千钧之力”、“近年来最震撼人心的电影”,甚至有人表示“在电影院流了一公升眼泪”。

这不仅是对影片艺术质量的肯定,更是对其所承载历史重量的共鸣。

跨越国界的纪念与和解:

影片促成了战俘后代与东极岛渔民后代的重逢与交流。

2019年,15位英军战俘后代专程踏上东极岛,寄托哀思,探望渔民后代。

方励还组织了遇难者后代到沉船海域进行祭奠,让那些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家庭,终于能够在一个确切的地点向父辈告别。

这种行为,是跨越时空的抚慰,也是对历史伤口的某种弥合。

守护记忆,呼唤和平:

《里斯本丸沉没》以及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沉默”。

它让我们铭记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无论是战俘之间的互助,还是中国渔民无私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正如巴西媒体所评论的,中国通过重温这样的历史事件,努力成为反法西斯记忆的守护者,弘扬各国人民在战火中展现出的团结精神。

它提醒世人,历史的真相值得被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需要共同珍惜。

最后的余音

《里斯本丸沉没》的片尾音乐,之所以让你我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它承载的太多:有对逝去生命的哀悼,有对勇毅义举的敬仰,有对历史伤痛的唏嘘,也有对守护真相者的感激。

方励先生用八年时光,乃至个人巨大的投入,为我们换来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郑重打捞,一次对人性光辉的深刻记录,以及一声跨越时空的、对和平的珍重呼唤。

这艘沉船的故事,因为他的执着,得以不再沉没于历史的迷雾。而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也将在心中久久回荡,提醒我们勿忘历史,珍视人性,守护和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抵押三套房打捞一艘沉船,换来384个家庭的80年等待》——豆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ig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