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网络发展十分迅速,包括智能手机的运用,足不出户便能解决日常生活所需,轻轻触屏一点,不单只是通话,还能网购服装、家电、食品,甚至是车子。便利的同时,还是有一定的隐患给各大消费者,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现阶段最常见的二手车平台。
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通过网站、电台、甚至一些推送小广告等,都会被各大二手车平台广告所占满,各个明星代言、“买车?卖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等等洗脑式的广告语,都已经深入民心,也能倒背如流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和消费模式,有这么一种方便又划算的事,当然会吸引很多消费者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毕竟尚在初步发展阶段,缺乏行业规范,在对消费者的权益上面也会带来一定的侵害,导致产生许多消费矛盾和纠纷,所以在网上随便一搜二手车平台的时候,也会有许多的论坛、网帖都会发表对二手车平台的不满。
根据凤凰财经网的显示,今年“3.15”之前对网友进行《最想投诉的企业》前十名就有两个知名的二手车平台。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呢?通过市场现象及搜集资料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宣称“专业”却不专业
当点击浏览二手车平台时,都会标注着几百种的专业检测,但实际上没有提及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同时,从实际情况反映来看,很多平台连最基本的资料“查档”都没有切实履行,交到消费者手上的报告可想而知是有多少是存在“水分”吧。
2、检测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
碰到不专业的检测报告不算什么,擅自更改里程表数据并故意隐瞒事故车辆信息的才是大事,为了销售量,有些平台会对揽收回来的二手车进行调整,里程表这还只是其中一样,其他零件、补件等,单凭消费者肉眼还真的不能看出所以然来,毕竟检测报告是他们一手包办。
3、没有中间商却有服务费
之前这点我们已单独解释过,二手平台里面所谓的服务费,就是他们提供系列服务所收取的服务,而这些服务费具体是什么会因应各自平台所需而设定,有的是固定车价4%的收费,有的会根据车辆的归属地等另行计提,这些都是在需要在购买前咨询了解才能避过一“劫”。
4、不清晰的服务承诺
在一般买卖中,都会承诺不卖重大事故车,如买到可以全款退车,但这个重大事故车的定义没有明确约定,到底是怎样一个程度没有标准。另外,若购买二手车后,保修范围和保修金额多少也没有明确约定,这样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误会。
5、不严谨的买卖流程
通过二手车平台订车后,有些车辆的使用权仍会在原车主手上,平台没有对车辆使用管理进行约束监督,这样会很容易产生一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因为这个期间若原车主疯狂用车或者对零件的更换等行为,那么受伤害的便是新车主。
6、不清晰的责任划分
很多消费者购买二手车时都会担心车辆的真实情况,包括来源、交易信息等,因为消费者会通过二手车平台所公布的信息而进行选购,但有些二手车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往往相差甚远,或者纯属虚构,那么被蒙受损失的消费者要追究责任时,往往是没有明确类似情况的处理原则与责任划分。
7、被掩盖的投诉
若有些消费者不幸运的购买时遇上情况,对二手车平台进行投诉,都好像石沉大海一样,一去没回音,甚至会以各种理由忽悠或推卸,如不属本地公司管理没有权限、不是这个部门处理需要到总部等等,这些耳熟的“台词”不知道已经把消费者推到哪里去了。
8、“包卖”有危险
除了买车有套路之外,卖车也同样有危险。二手车平台为了能吸引客户,会推出“包卖”服务,而这种“包卖”背后却是隐藏两种可能发生的结局,一是不断被压价直到可以卖出去,二是解除合同,但需要支付违约金。这结局确实惨不忍睹,明明想以心理价格卖掉车子,却硬生生的看着贬值还要支付多笔资金。
所以,为什么我们国内的二手车交易没有欧美市场的销量多,其实大部分原因还是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只要能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二手车的信息公布出来,相信广大消费者还是会愿意接受购买二手车。因此,在如今市场上,有很多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帮助消费者“监督”好车辆,从不参与买卖、推荐、导购的行为,能认真、谨慎、全面的把控好车辆,让每一个细节都能如实真切的反映给消费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