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一定要把握那些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什么是“关键点”呢?就是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与新旧知识相互交错、相互衔接,具有因果关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的连接点。
这一点是非常考验教师的,由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学习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他们的已有知识就有所各异。在课堂上讲什么、不讲什么,什么多讲、什么少讲就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水平。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那么给予学生一滴水时,教师在自己的知识水桶中取多少,怎样取,关键是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容器,如何接收这一滴水。
那我们初中七年级语文学习来说,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首先要知道学生对萧红了解多少,最好一个星期之前就让学生看看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对萧红其人和她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还要知道学生对鲁迅的熟悉程度,最好看关于鲁迅的生平经历的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会在小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学生不对萧红和鲁迅都有一些了解,知道二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才更容易理解鲁迅的笑、育儿观、休息习惯、待客之道等等,体会到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感情。
再如,学习《木兰诗》时,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已经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不知道。我将家中的一本改编版的类似于绘本的书,拿给学生阅读。之所以选择改编版,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与课文的内容完全吻合,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基本都传阅过了,对花木兰的形象有了一个认识,这些与课堂上对花木兰形象的分析之间的相互勾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关键点”。
我们应当准确地确定每篇课文学习的“关键点”,必须熟悉教学大纲。每一课的“关键点”不可以过多,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空悲切。
如何确定所谓的“关键点”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以提问的形式展开。苏格拉底在教学生的时候,就经常用提问的形式和对方展开对话,这是一种智慧的方法,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
教师还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最忌讳自问自答,无视学生的存在的教学。做好知识的“断舍离”,做好时间的“断舍离”。在学习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充分展开课外阅读,看到新知识自然调动原有知识的宝库,新旧知识及时勾连搭好桥梁,学习效果就会蒸蒸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