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决定剿灭郑国,联合秦穆公一起出兵讨伐。郑伯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于是,烛之武只身前往并向秦穆公陈述了利害关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穆公不仅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还派出了三位将军帅军保护郑国。在这次游说中,身为“弼马温”的烛之武充分展示了一个纵横家的才华和一个政治家的谋略。
总结烛之武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抓住人性。从秦穆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直指他的痛处。当时秦穆公、晋文公同为春秋五霸,相互之间难免有些猜忌,只是出于盟约在先,谁都不好明说而已。烛之武准确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并站在秦穆公的立场上加以论述,最终成功说服了秦穆公,并出色完成了使命。
首先,利用地缘关系做文章。
烛之武指出,郑国与秦国并不接壤而晋国却与郑国接壤这一客观事实。暗示秦穆公,如果秦晋两国灭亡了郑国,即使秦国分到郑国的部分领土,但苦于两国不接壤,不方便治理。然而,晋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晋国和郑国接壤,如果得到郑国的土地,晋国的实力将大大加强,这迟早会对秦国不利。
其次,移花接木制造矛盾。
烛之武重提晋惠公撕毁盟约,背信弃义的往事,引起秦穆公的回忆并激发他对晋国的不满。
原来,早在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国内大乱,发生了争夺君位的斗争。晋国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为了实现夺权的目的,请求秦穆公派兵支援,并答应事成之后他将晋国河西土地总给秦国。可是,晋惠公背信弃义,没有兑现承诺。
三年后,公元前648年,晋国曾发生大旱,晋惠公派人到秦国请求粮食援助。秦穆公不计前嫌,派人源源不断地将粮食送往晋国,解救了晋国。
然而在两年后,即公元前646年,当秦国发生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时。晋惠公却再次恩将仇报,接机攻打秦国,并最终被秦穆公打败而且俘虏了晋惠公。这次秦穆公再次宽宏大量,释放了晋惠公。这些本是秦穆公与晋惠公之间的恩怨,本来与目前的晋国国君晋文公无关。可是,烛之武故意重提往事,就是要激怒秦穆公,让他失去对晋国的信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主动投出橄榄枝,加以诱惑。
烛之武清晰地判断到,秦穆公的宽宏大量不是出于人道,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他是想通过政治影响力干预晋国的政治,从而控制晋国。于是,烛之武投其所好,表明,如果留下郑国,郑国可以成为秦国的东道主。意思就是说,只要留下郑国,郑国愿意依附秦国,这样只能对秦国有利,晋国就得不到任何好处。
完成了以上三点的论述,烛之武顺利地说服秦穆公,出色完成了使命。从以上几点来看,深谙纵横之术的烛之武始终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分析利弊,这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人们只是关心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要想与人成功地交流,就得学会烛之武的游说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