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进步很大。
从2017年6月开始,跟着《得到》听了好几个栏目,包括《每天听本书》,做到了日更,即每天把订阅的栏目听完,且部分栏目已经进行了第二遍重听,《每天听本书》更是做到了上新即听,现在已经听了1000多本书,偶尔还能串着听听《樊登读书》和《混沌研习社》。眼瞅着1000多本书的打底在逐步起作用,与儿子电话联系时,能时时感受到儿子的进步,见识和思维深度双重提升,昨天电话联系时更是顺带教育了我一下。
昨天,儿子首先发问:“妈,你说,我的特点是什么?”
我晕,这开场,题目太大,没法接话呢?赶紧询问:“哪方面呀?”看我完全不在点上,儿子直接点出:“你,包括交过我的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孩子接受能力强,是不是”。“对、对.....是有多人出此评价”我应和着。“那你针对我的这个特点,是怎么做的?”晕呢,针对这个特点,我好像也做不了什么吧?于是,做洗耳恭听状,听儿子往下讲。“我有这个特点,但是从小学开始,你有根据我的这个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去适用或者发扬这个特点么?”“没有”,我想了想,老实回答。儿子听我似乎并不理解,开始给我具体批讲,知道什么是“因材施教”么?知道“材”应该怎样定义么?以下便是儿子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材,即可利用的自身特性。
比如评价一个人“聪明”,聪明可以算作特性,但没法利用,即不够明确,具体指向不明,某一点显示聪明,不一定适应别的情况,所以“聪明”不能成为“材”。虽然“聪明”不算,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拆,就能逐步找到“材”。
进一步追问,“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答曰“做数学题快”,算不算呢?仍然不算,因为这个可利用,但属于具体表现,算不得特性,也不能算“材”。
再追问,“做数学题快”是因为什么呢?答曰“逻辑能力强”,这个既是可以利用的,也是特性,所以可称之为“材”。
儿子的逻辑推理让我一愣一愣的,“哦”,原来儿子心目中的“材”是这样的,我感觉自己听明白了。
但儿子接着再问,妈妈,你有什么“材”?我瞬间又懵了,原来知道了他的理论还不算,还要具体应用啊。可是我到底有什么“材”呢?虽然一直觉得自己各方面还不错,可是要论“材”,感觉没有耶!
嗫嚅半天,愣是没想起来自己有什么“材”,可这也觉得太伤自尊,居然是个没什么“材”的人。情急之下,反问儿子,你说说,觉得我有什么“材”?
儿子倒是耐心,说每个人都有“材”,你也有,再想想。
我想了半天,说“善解人意”?儿子说不算,你可以进行拆解。
我琢磨着,拆解如下,善于察人,长于沟通。因为善解人意,首先要敏锐的感觉、体察到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同时有能力进行沟通,确认对方的想法和你自己的体察是一致的,这就要有有效的沟通。儿子说,这样拆解后,也可以算“材”了。
被儿子的追问总算过关。
挂了电话,一方面感觉儿子现在思考很深,另一方面也感叹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思考和拆解过一个熟悉的东西,如果像儿子这样思考,我觉得我应该也可以进步快一点。
我愿与儿子共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