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
史东读老书:道德经的小解读 第一章

史东读老书:道德经的小解读 第一章

作者: 史东 | 来源:发表于2016-03-31 15:37 被阅读92次

      近现代的《道德经》往往是从道经这里标注第一章,据历史上的某些线索,《道德经》可能是从德经开始的。所以,这里的第一章,我们不如先认为,这就是《道经》的第一章。

      这《道经》的第一章,虽然没有多少人理解,但是,却真的能称得上“耳熟能详”,尤其那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真是太流行了。在我的记忆里,很小的时候,就会念叨这句话了,都难以记起第一次是从哪里听来的了。

      我经常说这样一个现象:认识字,读得出,但!不一定能明白字所代表的道理。

      《道德经》是一本“道理”远大于“字面含义”的书,所以读《道德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认得字、理解基本含义才仅仅抬起脚来,还算不上迈开第一步。其文字后面所蕴含的道理,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是需要很多知识、是需要很多经验才能体会的。

      《道经》的第一章,其文字如下:(我们且用马王堆的帛书为主吧)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的解释,有很多种,有兴趣的人,估计早已看过不下于一种的解释。我也看过起码三种解释,但是总觉得不爽,总觉得和自己的体会有区别。

     而且,最近两三年,经常会有一点点的小领悟。每次都会修正一点自己的认识。前日里,和朋友再次聊起《道德经》,又提到了这一段,猛然发现,自己忘记了一些去年的理解的内容。这才发现,该及时记下来,不要一看一扔了。

      很多文章,对第一章的评价很高,说的是《道德经》的哲学精髓所在,还有说是《道德经》中老子的哲学观点的高度概括。。

      我并不这么认为。

      这一章节,老子刚刚简单讲述了一个他所看到的现象,并且简单阐述了《道经》的内容结构与思考方法而已,远没有来得及阐述他的哲学观点。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说的就是他看到的第一类现象: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现和研究的,但是,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所以研究规律但不能迷信规律,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调整规律的判断,所以“道,可以道,但不是恒道;”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可变,当规律被推导以后,需要进行呈现,人们就要进行表达,表达的最基本方式就是“说出来”,“说出来”的方式就是“名”,但是因为“语言的弊端”,人们在说的过程中,可能有表达的偏差,再加上说的听着,有理解的偏差,所以“名,可名,非恒名也”,一则,说与听之间会有变化,二则,定义好的结果,随着认识和理解的深入,还要发生变化,故“非恒名”是“我说并非我所想,你听并非我所说,你听也并非你所想”。

      这种现象,就像量子力学的规律与经典力学的规律并不完全通用一样,经典力学的“规律”,并不是处处通用的,所以“非恒道”。同样,我对经典力学的理解,并不能代表牛顿对经典力学的理解,可能所读的字面都一样,但语言传播和理解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最近的认知学科研究得很透,例如:“我看见小王在食堂”,这就是语言的常见偏差体系。在理解上,一种是我是在食堂看见小王的,还有一种是,我在食堂意外的地方,远远地看到小王在食堂。还比如:我看见一个汽车,跟小王说:“看,这是一个汽车”,而小王却说:“不,这是一个SUV!”这里就出现了名词的“内涵与外延不等的情况”,也不能说我说的是错的,同样也不能说小王说的是错的!

      这种语言表达的缺陷,在白话文的今天,都往往需要花很多功夫去补充说明,更不提在文字使用极为精简的古代。

      这句话,说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具有“环境、条件差异的本质”,和“定义描述有缺陷的现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的后续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曾经提到过,他并不知道“天地之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这句话说的是:天地之始是怎么一回事,还是无法说的,是无法定义、无法阐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提到“天地之始”是不知道的,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就是说,还真不知道这个“天地之始”的东西是什么,他的确存在,他的表现是各种影响世界的规律(“道”),你要是让我给他起个名字,我就勉强叫他“大”吧。这个“大”也是一种“地位的称呼”,并不能准确表达他到底是什么。

      而与这个不能简单描述的“抽象的、虚幻的”东西相对应的,是“物质世界”,我们对所能看到的物质,基本上都能起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所以,对于万物,经过时间的累积,都有一个恰当的称呼,而且这个称呼可以用来定义不同的物体、区分不同的物体,并最终描述完整的物质世界。

      这个万物之母的“母”字,不要用“生娃、生仔”这种繁殖思维,而用“来源、继承”这种继承思维。

      譬如说:韭菜,这个名字,就继承了“菜”这个类。李元霸,这个名字,就继承了“李”这个家族。二氧化氢,就继承了“化学元素”这个家族。

      这句话说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原理上“远远不知道根本的原理”,但在表述和记录上,“应当遵循类别抽象层次归属”。

      这种“远远不知道根本的原理”,就像现在我们不知道最基本的粒子是什么、不知道引力通过什么介质传播……一样,我们还有大量的“无名”在左右我们的世界。

故常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前面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规律,一个是物质。这里的结构同样继承了前文的结构。重点的理解就是对“欲”字的理解。

      这里的“欲”字,其实就是“规律”与“物质”的边界。

      那么对于规律的提炼,需要抛开“物质”,不要受物质的约束,拘泥于“物质”而忽视规律,是无法体会其中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完全沉溺在“变化规律”,而不运用到具体的物质,就会“太虚浮”,就会“错用规律”,所以,对于提炼出来的规律,还要在物质世界进行检测,以明白每个规律的“应用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规律和现象,或者说:内部规律与物质表象,这两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事务的两个方面,只是所采用的视角不同。

      而且这两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事物,就入门了。

      谓的怎么理解呢?言为表、谓为意,就是说,可能表达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是最终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期望阐述一个事物的完整内容。

      玄,这个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的,他不是“玄乎”,他是一个象形字,表达一种交替螺旋上升的状态,说的是孜孜不倦的探索、孜孜不倦的学习、孜孜不倦的实践。

      自此,《道经》第一章的逐条理解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宏观来总结一下,这个第一章的内容和现在的文章的“前言”很像的:

      老子首先描述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由规律和物质两个方面组成的,规律和物质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用“道”和“名”的方式来表达。“道”,因为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运用的时候要区分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不能一味迷信。“名”,因为语言表达等等原因,在理解上有其根本的困难,所以不能“不求甚解”、不能“想当然”。

      接着说的是,对规律的探索,还有不能解释的内容,这些内容,连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起,譬如“天地之始”,究竟怎么回事,无法去说。对于已经明确的物质呢,都有详细的命名规则,需要按照类别的方式进行继承。

     接着介绍,用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也就是如果你要学习《道德经》,需要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提到了“欲”这个依赖物质和不依赖物质的两个方法,通过不依赖物质来提炼规律,通过依赖物质、尊重现象来校验规律。

      最后是一句勉励的话,如果你能坚持学习,不断突破自己,你就能获得更高的领悟。

      噢。这才是“道可道,非常道”呀!

Wollaston

2015年3月31日

连云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东读老书:道德经的小解读 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ie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