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教育理解与学校支持
(图片为胡雄彦老师分享)
(文字部分为个人感受及看法)
观点一:就教育者而言,着手做一件事情之前,至少要弄清楚以下几点才好下手。
1、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对这件事的要求是什么(政策文件);
2、国内、国外相应领域较成熟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典型经验);
3、我们(学校)从前在这个领域的具体成效是什么(已有基点);
4、结合我们自身的SWOT分析预估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努力方向)。
观点二:“双减”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道生态课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双减”做好制度设计,机制创新;
1、成立“双减”领导小组;
2、建设“双减”研究中心;
3、组建“双减”督导团队。
二、围绕“双减”,推进三个高质量建设。
1、课堂教学高质量;
2、作业管理高质量;
3、课后服务高质量。
三、做好六道加法题
1、在宣传动员、教师研讨上做加法;
2、在关注学生健康、安全防护上做加法;
3、在注重全面发展,课程创新上做加法;
4、在关注课堂质量,学生生态发展(学习能力提升)上做加法;
5、在关注家校协同,赋能家长的育(推动家校沟通)上做加法;
6、在关注教师发展,推动教师持续提升上做加法。
观点三:教师研究与推进“双减”的着力点在作业和评价。
观点四:为什么要“双减”?
关于这个问题,最本质的回答应该是已经“入不敷出”了,一代教育人和受教育者的付出如果不能或不足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回报,教育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牺牲大量孩子的身心健康,换来畸形的、与时代发展趋势不相匹配的、过时的“质量”——不值得。
人工智能将使现有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也让在原有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孩子的学习优势与生活优势荡然无存。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
观点五:“双减”背景下,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优化与提升,就是关注孩子的生态发展,就是关注课堂质量。
要适度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高质量”教学研究,整合深度学习要素,提升课堂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