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人”,一项伴随国家机器而生的古老职业和技艺。多年前,和一位律师朋友聊起,这哥们大言不惭:只要法律允许,我就在繁忙的苏通大桥收费站边做一高炮广告,内容也简单,一只手,一个网兜,配文“专业捞人、诚不欺也”。当然,随着现代法治的完善,“捞人”的空间越发狭小,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汉成帝在位期间捞人的故事,看看古人的政治智慧。
汉成帝在废除许皇后和班婕妤之后,就动了立赵飞燕为皇后的心思,但他首先要征得老娘的同意。“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难之”。太后之所以非常看重皇后的出身,一来是因为要母仪天下,二来赵飞燕属于“小四”上位,有点不太符合当时的核心价值观。为这事,汉成帝费尽心思,不惜请动太后妹妹的儿子淳于长从中出力做工作,“数往来通语东宫”。皇天不负有心人,“岁余,乃得太后旨,许之”。有了太后的默许,下一步就是走程序了。于是,第一步就是封赵飞燕的爸爸为“城阳候”,解决出身问题,以便日后顺理成章地封赵飞燕为后。
汉成帝下的这步棋,底下那帮臣工可都看得一清二楚。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再不济,那也是皇上的家事,犯不着上纲上线,巴拉巴拉。眼看封后大计即将大功告成,谁料半路杀出个“河间刘辅”。刘辅是个谏官,古代政治体制里“啄木鸟”的角色。在他看来,立谁为皇后是一个与立谁为皇帝具有同等社会影响力的议题,关乎国运国体。在他看来,立皇后应该“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于是,连夜奋笔疾书,上书一则,痛骂汉成帝“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不畏于天,不愧于人”,并说出了“腐木不可以为柱”的格言警句。总之,万万不可封飞燕为后。“书奏,上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廷秘狱”。汉成帝把尽职尽责的刘辅关进秘密监狱。可想而知,为了女人,汉成帝有多么地气急败坏,有多么地暴跳如雷,有多么地恼羞成怒。
一个小小的谏官被捕,消息传出,群臣莫不大惊失色。因为,汉成帝这一手,明摆着是在挑战整个文官集团所信奉的“道统”,盘剥做臣子的“可怜的自尊心”。“捞人”行动随即启动。“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琅邪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简单说,四大班子的头头出面上书,足见形势之严峻,斗争之复杂。
仔细研读两千多年前的这封“捞人”信,对古人的敬仰之情远远超过仲夏夜街边撸串后的满足感。字不多,大概那是竹简刻字太麻烦,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字字玑珠,切中肯綮。
第一层次:抓住汉成帝怕人揭短的一个心理,揣着明白装糊涂。“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我们不知道刘辅犯了什么罪,如果是轻的,给个记过之类的处分就算了,如果是重罪,最好公开开庭审理,也让我们接受一下警示教育。为人臣,必为人精。如果在这里挑明事实,不仅无助事件解决,反而触怒龙颜,起到反作用。关键是,汉成帝欲封赵飞燕为后之事本就不太光彩和顺理成章,“打人不打脸”,量他皇帝老儿也不敢公开把事挑明,不如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二层次:抓住“自然灾害”“人心向背”两个关键,软中带硬来“捞人”。大凡古代劝谏的材料,有两个东西出现得最为频繁,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心向背”。在这篇谏文中,这两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大意就是,天灾面前,你不大赦天下,放宽政策,反而制造人祸,“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要这么干下去,我们做臣子的心可就哇凉哇凉的。具体怎么个凉法,还分了“同姓近臣”和“公卿以下”两个层次,前者有损“治亲养忠之义”,后者“人有惧心,精锐销耎,莫敢尽节正言”。上纲上线,没毛病。最后,还不忘软中带硬地提醒汉成帝,“臣等窃深伤之,惟陛下留神省察!”汉成帝不傻,一看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决定先让一步,“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说明,“鬼薪”是一种刑罚,在宗庙里帮着拾柴火)刘辅总算捡了一条命。
阅读理解到这一步,可能还不是事实的真相。单凭一封简单的上书,还不足以体现古人的政治智慧。笔者的推导是:对于汉成帝欲封赵飞燕为后一事,关系朝廷形象,诸多大臣实际上是强烈反对的。他们都非常清楚汉成帝欲成此事的心思,而不是史书描述的“群臣莫知其故”。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某一个官员出面试探皇帝的态度,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个官员,职级不能太高,资历不能太老。对幕后操盘手而言,可进可退,否则,损失极大,亦无回转余地。这样一来,刚刚擢为谏大夫的刘辅被选中,做了一回探路者。当然,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汉成帝的决心是如此之大,不惜与整个文官集团作对,这才有集体上书“捞人”。
猫的记忆——葛修齐
经此一博(弈),皇帝与臣子的关系不是疏远,而是更为紧密。说得再简单一点,“捞人”的背后是套路。在不断地套路中,双方的边界愈加清晰,什么能谈,什么可交换,什么是底线,彼此越发了解,并以此维系帝国的运转。后世轮转,几番上演,莫出其理。
“六月,丙寅,立皇后赵氏,大赦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