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岁的黄小童很低落地跟我说,老师,这几天晚上我总是哭。讲话的调子软软的,好像随时就能掉下眼泪来。
我放下手里的事情,问,为什么呢?
她说,妈妈去工作了。爸爸忙着工作,姐姐并不怎么搭理我。
我想到黄小童出生以后,黄妈妈就全职在家陪伴她,以前上学放学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接送,这一下子心里落差可不是一点半点。于是我说,那你是不是觉得孤单了?
她点点头。
我说,那妈妈下班以后就可以陪伴你了啊。
她摇摇头,妈妈在另外一个城市学小儿推拿,她要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做推拿,周末才回来。
我说,妈妈好棒好有爱啊。黄小童的脸上顿时溢满自豪。我问,那你哭是因为很想念她吗?
她点点头,接着说,妈妈七夕的时候回来了,给我买了裙子,还陪我看电影,还和我的朋友一起玩了。
我看着她bulingbuling的粉裙子,由衷地说,裙子很漂亮啊,妈妈很爱你对吗?
她毫不迟疑地说,是的。
我说,那么你晚上想妈妈的话,给她打电话就告诉她,你想她了好不好?她说,好。
然后我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如果很难过的话哭一哭也可以,有时候孩子想念妈妈,是会想哭的,知道妈妈很爱自己就会很安心,对不对啊?
她很笃定地点头,之前的失落一扫而光。
2
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小童的姐姐来送她的时候,她就很认真地跟我讲过,妈妈去工作的事情,只是当时我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并没有跟孩子就这个事情做交流。那个时候孩子发出需要安抚的请求,但是我没有及时给出安抚的回应。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孩子就有了心事。
我跟黄妈妈沟通这个事情,黄妈妈也突然意识到这一段时间的确忽视了孩子,来去匆匆,虽然每次回来都会带礼物,却没有认真地跟孩子聊天,没有发现孩子不开心了,于是决定晚上跟孩子好好聊聊。但是我觉得她把孩子教得很好,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往往能够接受比较直接的信息,比如,孩子饿了,跟大人说“我要吃饭”,于是大人给出食物的回应。大多数孩子能够准确传递出“我饿”这样具体的信息,却并不能像黄小童小朋友一样,传递出“我很孤单很难过”的信息,所以大人不能给出安抚的回应,更多的是会被忽略。
3
人际沟通分析有一个假设认为,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在婴幼儿时期,儿童会通过哭泣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满足被照顾的需要,通过这样生存下来。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言语表达的发展,儿童能够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是孩子对于感觉和需要的传达并不是那么清晰,比如黄小童描述出来的是妈妈去工作这样一件事情,表达的却是她觉得孤单,觉得被忽视这样一个感觉。孩子本身并不能描述出来,但是当我去验证的时候,却发现那是真实的。
所以平时在对待孩子的小心事时,需要多多用心,需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了解孩子行为背后传递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教会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才能知道孩子软软的心事里的真实表达,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