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锤,冒号,白子画。是我对书名的第一观感。
百度了一下作者,万维钢。理工男,曾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员一职,出于爱好,在个人blog“学而时嘻之”坚持写作十年。新颖独到的理性分析,为其圈粉无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是本书想要强调的核心。
书中的三大Part:反常识思维、成功学的解药、霍金的答案。
对应来说,主要就是讲了这些东西。
1.理工科思维是啥样的?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差异在哪?
2.方法论得具有可行性,且可普遍复制,不然就是耍流氓。
3.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典型应用。各类知识科普。
我们来一一聊起。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这里的“反常识”,其实反的也不是常识。
作者通过大量举例,将多数人的“想当然”思维与“理性分析”思维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文人思维与理工科思维的差异。
简单来说,“文人思维”(书中对应的系统1),是倾向于放大第一观感,侧重直观与主观感受;而“理工科思维”(对应的系统2)则更加倾向上帝视角,专注客观事实,探究本质。
很多人在这部分里diss作者。原因呢,就是因为文中出现了几处“略微欠妥”的表述:
现在到了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了。
这个地方,私以为改成“位居主流”或许更妥当些。
文中另一处,作者则提到——
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
这点在我看来,进化总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或许是源自群体的社会性。如果换个角度,从生命长久延续的历程来看,发现真理,往往才更易接近整体进化的内核。
真理的唯一客观,能让发现真理的人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调整自我,利用规律,得到更好的“进化”。而社会环境的诸多影响,正是世界运行规律的部分。说服他人,无非是掌握规律的一种。本不必两相矛盾,更不是非此即彼。发现真理是根本,说服他人是手段,相辅相成,才能有真正的进化。
我们希望的是,更多人能够专注于“客观真理”,少为表象大发喟叹。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合理的决策,不仅要听民意,更要注重科学。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成功学,在大众眼中是什么?
既是内心趋之若鹜的逆袭秘籍,也是嘴上不屑一顾的无用鸡汤。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强调,那些励志的理论,只有“可行”且可“普遍复制”,才可成为真正的“解药”。
分享三个嗨点。
一、一万小时理论VS刻意练习
从平凡跃进不凡的必经之路。只要在某个领域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从新手蜕变为该领域的专家。
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嘲讽,说它纯属扯淡。但事实却是,多数人并没有抓住这一理论的关键点,只是天真烂漫地将“一万小时刻意练习”想象成了无条件地混日子。
要让自己在刻意练习中得到持续不断的进步,应该如何?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不是做自己现阶段完全做不到的事,也不是做现阶段做起来得心应手的事,而是要专注持续地练习“踮踮脚才能够得着”的事情。针对薄弱区,巩固强化,掌握以后及时进入下一个薄弱区。如此反复,才能得到持续进步。
二、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作者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点。此处,我就不重复说明了。我们只需按常理思考,便不难得出结论。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任何一次大的变动、突破,都是一场伴随风险的赌博。不论这份风险是高是低,只要开启,便是为自己增加风险。平民可以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有谁见过皇帝这样呢?
相比较而言,行业中的落后者,一穷二白,反而更具创新的勇气和动力。赌博对他们来说,才是翻身的良机。
而与此同时,作为领头羊,如何才能长久维持自身地位呢?
学习落后者成功了的创新成果。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破釜沉舟,才有绝地求生。而对于一个“经验老道”的领先者来说,维持自身地位的要诀,不是去谋求创新,而是要能对落后者的“创新”进行合理吸收。
大咖位的优势,在于力量的稳定。小透明的长处,是勇于开拓创新。竞争关系中,如果一方既不能认清自身优劣,也不能对比发现契机——被他方淘汰,只是必然。
三、弱联系比强联系更重要
亲朋好友之间,毫无疑问的强联系。与此相反,往来较少的联系,则是弱联系。
Facebook的数据团队于2012年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项设计得非常巧妙的研究。研究者有个简单的判断你跟各个网友之间的联系强弱的办法。比如说如果你们之间经常互相评论对方发的“状态”,那么你们就是强联系的关系,否则就是弱联系。
为什么说弱联系比强联系重要呢?
在现今这个“人脉”占了半边生产力的社会里,拓宽人脉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融入一个圈子,不代表拥有了高质有效的人脉。在熟识的人中间来回打转,传递的永远是相似趋同的信息。但如果走出这个旧圈,不断接触新的圈子,则会为自己交换到更多有效且新鲜的信息。
新知的获得,往往是我们需要更多“弱联系”的动因。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是通过理工学科的专业知识,向读者进行了一些科普说明。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节,就是“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文中提到“灵魂定域性原理”和“灵魂继承性原理”。
前者指的是,如果假设世上有灵魂存在,根据一些“灵异事件”的说明,这些灵魂一般是就近转世投胎,而不会跑到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
延续前者中提到的假设,后者是说,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品质,多少会影响到转世后的性情、习性。
调查举例,有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就告诉家人,自己带有前世的记忆。甚至还会要求回到前世的家中,和前世家人见面团聚。
书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
抛开作者的小部分“欠妥”表述(前面已有提及),整体而言,该书的确值得一读。
衷心期盼有越来越多的人——
能够客观看世界,理智待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