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更素材,从哪里获得?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先从身边的人写起,从积极的角度,写家人朋友之间的矛盾,冲突,怎么化解的。感受到家人的爱。
冯老师很贴心地强调,家人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不要写。
写作是要让我们得到正能量的,写了伤害家人的话,会让我们的生活,感情变得更糟糕。所以还是避免吧。
我原以为冯老师会讲让我们怎么从网络上寻找素材,没想到,老师说的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素材就源源不断了,每天会遇到的人,听到的话,看到的书……都会让我们有想法。
这样的写作是有叙述,有情感的表达。写作才能变得有意思。
就如冯老师所说的:让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怎么做到的?这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
观察的过程中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样?
二、读书中找素材。
我们的群里有柳老师每个月带领我们看书写读后感。我写过几次,不得章法。柳老师还是鼓励我,把文章推荐出去,这让我有点心虚。因为不是什么
我看到冯老师举的例子有些忏愧。
这段文字,我必须原文转过来
对于《阿Q正传》读多少遍比较好的问题,王冶秋曾认为要读懂这部作品,至少要读14遍以上。
第一遍: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子。
第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有点震撼到我。原来书要多读几遍,不是两遍,三遍…而是十四遍。每一遍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会让我们更深沉的思考。
说实话,我每次的读书环节都只读一遍,就开始写读后感了。对书的理解没有那么透测。这个需要改进。
今天才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那么多不足,只一腔热血……
重新上了节语文课,才发现自己以前上课有多不认真。
敷衍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就是在敷衍自己的生命吗?
以前活得太粗糙了,后悔已来不及。
冯老师用自己的例子,让我体会了一把,写作源于生活:
写虱子的文章,还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学角度,现实生活谈论它。
就这样小小一只虫子啊,我还没点开冯老师的文章时,完全不相信,这也能写?
看完文章,不禁感慨,还得是冯老师啊。
这又是今天的一个暴击。
真的什么都能写,什么都有得写。可要写成冯老师的文采,还得修炼几年。
这样看来,每天想写的话,永远写不完。
2-如何坚持日更?笔耕不辍?
说到日更,我懈怠好几天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什么了。
冯老师演绎了一个想象+关联的写法。
从阿Q正传里那句:“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跳到莫言的《生死疲惫》两个的关联词是“轮回”。
还有刀郎的歌,很适合写成一部爱情小说。一首歌啊。
原来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可以做成大文章啊
3-读书方面,有哪些更好的建议?读哪些书更能提高写作水平
冯老师举例子:鲁迅的“故事新编”。
那些传统的故事重新编一下,竟然比原来的故事更加精彩。
文人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呢
4-如何写出优秀文章,能被伯乐推荐?
这里冯老师特别提出“的,得,地”的用法,还有避免错别字。
冯老师讲得非常详细,可见这几个字是很重要的。
嘿,这句话,我用对了没?
伯乐们对待文字的认真负责态度,让我这个写作者很安心,所以喜欢这个平台是有原因的。
5、如果感觉江郎才尽了,没有了写作的灵感,那就要读书充电。
冯老师借用《荷塘月色》给我们讲怎么让这篇文章符合伯乐们推荐的要求。
字数很重要,还有哪些应该详细写,哪些可以再加点料。
写在最后,谢谢冯老师给我们上这么生动的一堂课。多期待老师以后多多分享。
以往我都闭门造车,觉得自己写着写着就会有感觉,今天大开眼界。还是要多学习。
今天这堂课对我日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我打算明天或者周末,女儿有时间了,让她也听听冯老师的课,增加女儿对文学的爱好和理解。
对她在简书上写作也很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