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第12期“安”。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单位开展“倡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主题宣讲活动,县党校王教授就目前盛行的薄养厚葬问题与我们大家做了深刻交流,让我深受启发。
平日的我不愿谈死亡,觉得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且不吉利,可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死亡如同出生一样,都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随着我们长大,父母亲也头发花白,脚步蹒跚,甚至眼花耳背。
近几年,身边年迈的亲人也是一个接一个离我们而去,我们于忙碌中抽身去参加那个盛大的吊唁仪式,短暂的悲伤沉痛之后又是各种忙碌。二月份,邻居表叔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当时他的女儿远在千里外的河北上班,得到消息,连夜飞回,可还是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四月份,四娘去世了,堂姐在灵堂前哭的死去活来,只恨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母亲。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年前大妈去世到埋葬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也是在那场葬礼上我深刻体会了什么是“薄养厚葬”。大爸去世的早,大堂哥成家后在外地安了家,大妈的晚年基本都是和三个未婚的堂哥一起度过的。我也是逢年过年回家了顺便去看看她。她活到八十几岁,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记得大堂哥在灵堂前捶胸顿足哭得我们姊妹几个拉不起来,记得灵堂的祭桌上各种名贵水果与稀有食品摆都摆不下,还有纸活(另一个世界的房子与必需品)塞满了半个房间……
那个时候,我在泪水中感叹:再好的东西,大妈也不看一眼,再美的食物,大妈也不吃一口。弄这些虚设,只为让世人说这娃是孝子。前两日的氛围多少是安宁的,多少也是悲伤与沉痛的,可到了宴请宾客的日子,却是戏台高驻,锣鼓震天……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悲伤的另一种表达?我跪在灵堂前只是沉默,这种热闹非凡的情景给我一种错觉,仿佛不是在吊唁失去的亲人,而是在进行某种欢庆……俗话说入土为安,可还没有入土呢,便以这种喧闹的方式送别亲人,她的灵魂会安宁吗?如果她的在天之灵,看到她的儿孙如此铺张浪费地大操大办她的丧事,她会是何等的心情?可要知,她生前是那般勤俭节约……
如今的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永远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不但如此,更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为死后能为儿孙留一份“遗产”。村子里有个老人去世了,儿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沓用布包裹着的钱,面值有一元,两元,五元,十元……,总共有一万多。我们听说时都极为震撼,这是经过怎样的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啊!
做儿女的,永远是忙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事情,殊不知父母需要的很简单。俗话说生前一碗粥胜过死后万两银,可如今的儿女却偏偏本末倒置了。
五一节回家,妈妈絮絮叨叨跟我说了半夜,今日我还是忘不掉她那句“人老了,活着都是累赘。”那时难过,此时更是难过。做儿女的我们以为父母能吃饱,能穿暖我们就是尽孝了。不知,让年迈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耐心,需要我们的包容,就如同在我们小时候,他们是如何照顾我们的那般去照顾他们。当我们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我们紧张地跑医院,不敢耽搁一刻钟,而当父母说哪里不舒服时,我们是否却因种种原因,一推再推。当我们的孩子尿裤子时,我们生怕把孩子湿了、冰了,可当我们的父母大小便失禁,我们是否总是各种嫌弃与不情愿。
孝,不需要上刀山下火海,只需要相处时的一张好脸色,孝,不仅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让他们在晚年心里平静、安宁。孝,不是表演给旁人看,而是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去守护他们。是知他们所需,解他们所难。
今年天干物燥,清明节那天,全县发生火灾三十几起,其中最大的一场,过火面积达上千亩,还烧死了一个八岁的孩子。就是因为清明节带着孩子去悼念先人,发生火灾孩子被大火烧没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如果祖先有在天之灵,我想他宁愿被后人遗忘……
不管是刚刚离世的人,还是被埋在土里的人,都需要一份安宁。儿女子孙平安健康,生活顺遂,便是对逝者的最大安慰。当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候不因没及时行孝而深感内疚、遗憾,而这份内心的安宁比我们在坟头撒多少银两都实在,比我们在坟头哭多少声都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