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一个感觉:朋友圈打卡正在悄然流行起来。
常见的打卡
按照打卡类型流行的先后顺序,差不多是这样:
运动打卡:我已在XX完成第N次XX运动,坚持第XX天;我已坚持晨跑第XX天,今天跑步XX公里,总计跑步XXX公里。
学习打卡:我已在XX英语坚持阅读XX天,今日阅读量XX单词,总共学习了XXX单词。我已在XX坚持学习第XX天,总共学习XX课。
读书打卡:我已在XX坚持阅读XX天,正在阅读XX,今日阅读XX页,总共已经阅读XX页,完成XX本书。
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样在社交应用的朋友圈打卡?通常的原因可能有:第一,成就感引发自豪感,然后忍不住想要嘚瑟一下,也乃人之常情。第二,为了拿点好处。这种情况通常跟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商家营销推广策略有关。为了让更多人的知道和使用它们的产品,这些公司肯定是鼓励用户分享的,要能占领用户的朋友圈就更好。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很多公司会对用户施以小恩小惠,激发用户分享。第三,心理安慰。简单说,打了卡就好像真的已经做了这件事一样。健身房,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打卡,虽然只去动了半个钟,但感觉就像健身两小时……这种心理安慰的感觉源于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我在努力,我在进步。第四,有可能,就是喜欢秀和被点赞的感觉。
变味的打卡
以上关于朋友圈打卡原因的归纳可能并不全面和精确,不过抛开原因不谈,朋友圈打卡这件事似乎正越来越有些变味的感觉。
首先自己先来坦个白:由于业余会阅读的原因自然会接触到一些阅读相关的应用之类。然后第一次遇到加入某某阅读学习圈可以在朋友圈开始阅读打卡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其实阅读应用还挺不错,加入之后就免费送两本电子书,然后鼓励你坚持阅读打卡,然后自动帮你生成个可以分享的内容链接鼓励你把坚持阅读打卡的情况分享出去,作为奖励,你的分享行为也将为你带来赠送更多电子书以及其他阅读相关周边礼品的机会。
不过看到那条链接之后我有点不好意思分享。为什么不好意思呢?这是我刚刚加入阅读,讲真啦,赠送的两本书我之前还没看过,对于这两本书的了解就局限于已经看到的一篇跟这两本书附在一起的读书笔记,后续打卡阅读的方式就是你可以一边自己阅读,一边每天看推送的阅读笔记文章。尽管如此,那条分享链接的标题和配图醒目写着:加入XX阅读第一天,阅读XX字,已完成2本书。就是最后的已完成2本书让我不好意思分享,因为坦白说,我偏执地认为,读了一篇相关的读书笔记就是不能叫已完成某本书的阅读啊。也就是这段亲身经历让我感到,所有鼓励分享到朋友圈的打卡,可能或多或少已经变味了。
这种颇有些变味的打卡让人思维一跳跃,想到一个有点意思的事情:在分享这件事上,人似乎自私性总是大于无私性的。在朋友圈发的内容话虽说分享,但这其中的内容有多少是分享之后能够让大家共享成果和喜悦的东西还真得另说。讲个玩笑话,前不久时常听到、看到说我有个朋友炒比特币赚了多少多少钱的人不少,回头看就让人有点好奇众多爱分享,信息流通顺畅又快速的朋友圈里,当时有多少人分享了发财的路子给朋友们呢?在那个炒币能财富自由的时间段里,大概是没见过我已加入XX币圈多少天,累计学习XX课程,赚了XX钱的朋友圈打卡。只能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会那么容易被分享,而朋友圈各种花式打卡的变味在于形式早已大于内容,每个人在打卡背后的健身、学习究竟付出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自己才最清楚,就像炒币赚了钱的那个朋友到底付出了什么又赚了什么的底细恐怕也只有那个朋友自己才清楚。
打卡别打脸
至此,似乎已经说了一堆对于朋友圈打卡不怀好意的话。得声明一下,朋友圈打卡这件事有些变味是确实,但并非是说喜欢这样打卡的人不好。类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打卡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面对自我的时候,还是真实点好,真正问下自己,当自己在打卡时到底打的是什么?别的不说,结合自身关于读书打卡的那个亲身经验,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要想真正有收获,靠着那样的朋友圈打卡是不大靠谱的。当代人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读书的时间精力成本高。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读书这件事才更加需要在可以想办法调配的时间精力中投入足够的专注和深度。
可能别人会说读书打卡是为了互相监督,消灭惰性,这种说法乍一看有道理,可是如果这种监督最后就是读一篇读书笔记然后发个朋友圈说已经读了多少个字,完成几本书,哪怕这些书你从来没有亲自好好翻看过一本。那么这种监督的意义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因为各种忙所以越来越久没有好好完整看过一本书,作为折中的选择,我们也乐意读书的精华版、解说版或者来自其他读者的读书笔记。不管具体读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组织呈现方式,与其把朋友圈打卡作为自我监督和激励的手段,不如把你手上屯的书找出来,定个计划把想读而没有读的书照着整理的清单给逐个读完,而不是累计打卡很多次,实际读书没多少。总之得跟自己死磕一把:不能让打卡变成打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