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大约用时1小时20分钟看完了《情节》这本书的最后两章:超越,尾声。所谓超越就是如何写出一部超卓的作品。主要从发掘人物的多面性(写混合型人物,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环境的多维化(找寻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两难处境),解读的空间(解读的空间应该来自意义,而不是来自基本的事实和事件),永恒(意思是作品根植于当下又超出时代的局限),代入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孤独的),教育意义(可以理解为小说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原文涵义更丰富些),自我发现(引导读者审视内心,启发自我意识,获得自我发现),难忘的印象(作品实质上就是作者与读者的隐秘对话,让作品深入人心自然难忘)。
几个误区:一是为深刻而深刻(深刻来自人物和环境,应该以富于悬念的情节为第一要务),二是不要写成八股文和道德故事(我们的作品是艺术品不是宣传品不是道德的说教)。
要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曲线(好的作品应该让读者经历四个阶段:好奇(想看),兴趣(要看),需要(必须看),行动(打动人心促成某种行动))。
要学会运用感情。感情是直觉的,比理智更强大。要创造出人物和环境,自然而然地感动读者。秘籍:加入情绪化的人物,让作品有突变的效果。
作品目标、创作动机、作品评价等说的是一个意思:用真实和爱,充满热情的写作,不问结果,也不要管自尊心。
尾声主要是对全文的回顾。有几句话很有启发:
尼采说,“艺术家必须首先是骆驼,背负学习的重负。然后他必须成为狮子,毁灭他的老师。”我的理解是先学会再创造。
故事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永远是人类的第一要务。故事第一,不要说教。
生活看起来是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没有结构,不公平,没有解决之道的……故事是生活的解毒剂,他有目标,有意义,结构分明,公平,有解决之道,有爱情,有悬念,有冲突,有冒险,有目标和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没有这些,我们的故事可以有。我的理解是故事必须有!
世界上没有比思想更有力量的东西了,这些都存在于你面前的白纸上,从你的心灵到你的手,你掌握着关键,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你改变世界。我的理解是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变成一个热情的人,勤奋努力,尽我所能,天天向上!
下午杂务多些,看书约1小时。主要对前段时间没有完成的《故事工程》一书进行收尾。下午看完第五个核心技能:场景设置。
场景的本质就是讲一个个的小故事,然后它们结合成一本小说。
场景必须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不能为主题服务的场景一个都嫌多。换句话说,场景的任务是传递给读者一个单一的特别重要的故事片段。可以把每一个场景设置成单一的,充满活力的任务场景来展示,而且把每一个场景都设置成新的一章。
任何故事都必须向前发展。结束一个场景时,你要留下疑问,留待下一个场景来解答。你必须明白下一个场景应该怎么安排,才能够很好地衔接它们。
换句话说,你的作品总体上应该怎么设计?必须先有这个东西,你才能够想好场景。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记住了,我会做到的!
晚上大约用时1小时20分钟看完了林徽因散文部分。个人觉得林徽因散文比诗歌整体水平要好些。当然,诗歌写得极好的会更有流行性,也更为大众所知。林徽因散文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细腻的描述与丰富的联想,大多以日常所见为题材,构思精微,用语典雅,多有佳句。比如,《一片阳光》: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响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化,那种动,揉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人物的情绪与景物描写融合到一起,自然而然的赋予读者美的感受。这一类散文我觉得可以纳入写得最好的之列。还有一类写的是社会生活,比如,《窗子以外》,《彼此》等。前者构思很巧妙,社会阶层的隔阂与分歧用有形的窗子来比拟,非常直观形象,写得虽然浅易,但是有切身体会,算难得了。后者,我觉得没有家国情怀的那种豪迈,多了些细微角度的感受,跟反映抗战的题材有距离感,算是一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