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7 读书打卡
今天读了《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读后,让人感慨颇多。
文章讲述的是春秋早期郑国发生的事情。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便不喜欢庄公,给他起名叫“寤生”。武姜不止一次地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
而后,等到庄公成为郑国国君的时候,武姜亲自向庄公替共叔段讨要封地。共叔段在领地里并不老实,不断扩张自己掌控的地盘。有人便劝庄公,希望庄公可以及时打击这种行为。
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然后,庄公就一直默默等待着共叔段的叛乱。
共叔段果然计划叛乱了,并且有武姜的里应外合。庄公知道了共叔段的进攻日期,先发制人地攻打了共叔段,直至把共叔段逼到别的国家去才算完事。
庄公很生武姜的气,发誓说再也不要和武姜见面,除非是到了阴间!
过了一段时间后,庄公又后悔了,但又不好打破自己的誓言。一位叫颍考叔的人便特意向庄公进献宝物,庄公赏赐他一起吃饭。饭局中,颍考叔把肉留下来,说要拿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庄公听了,伤心地说自己已经没有可以孝敬的母亲了。
颍考叔便给庄公出主意,叫庄公修葺一个地道,在地道里和母亲见面就不算打破誓言了。庄公听完,真的修了一条地道,与武姜见面。见面之后,二人恢复了母亲和儿子的关系。
读完这个故事,该怎么说呢,庄公和武姜最后就算恢复了母子的关系,大约也不亲昵吧。武姜从来都是偏爱共叔段的,即使庄公已经成为国君,她身为庄公的母亲也要和着共叔段一起叛乱,这种伤疤怎么可能一下子就修复好呢?
更何况,她最爱的儿子,最后好像客死他乡,对于武姜来说也是一件心痛的事吧。
文中说,《春秋》里提到这段故事时,是带有批评庄公的色彩的。因为庄公身为哥哥,在弟弟一开始不合规矩地扩充自己领地时,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化。反倒任由自己的弟弟胡来,又在最后彻底逼走了共叔段,逼走了自己的亲弟弟。
唉,多行不义必自毙,但那个不义之人是自己的弟弟,是母亲从小就偏爱的弟弟。庄公大约那个时候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共叔段“自毙”的吧(虽然最后他也是这么做的)
还是蛮让人唏嘘的,家长们还是不要偏心了,孩子们心里真的会埋下恨的种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