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观察朋友和孩子相处的日常,刷新了我对亲子关系的认识。
以前和朋友出来吃饭,大家会比较松弛悠闲。一旦和自己孩子一起,就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孩子胡闹或者不听话时,平时的可爱女人瞬间会抓狂,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
在旁观者的眼中,我觉得孩子顽皮一点或者不听话,喜欢到处跑来跑去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在家长眼中却不一样,好像孩子随时会惹事生非。
母亲容易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但在母亲眼里不是这样,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好像孩子任何行为都可能惹怒母亲。
旁人看起来,倒像是家长在限制孩子的天性。
在旁观者看来,家长时刻都比较焦虑(也许潜意识里是有些焦虑),时刻在担心孩子去哪里了,会不会走丢,所以他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动向。
这次的饭桌上非常热闹,不仅是多了几个孩子的,还时不时爆出母亲的咆哮——
你怎么又拿我手机?马上给我交出来!
XXX!你又要我骂你了是吗?
试想一下,你会爱一个天天对你咆哮的人吗?中国人相爱相杀的亲子关系,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诞生的。
很多时候,过度限制孩子自由,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哪怕知道父母此刻的命令是正确的,但是孩子会因为对这样的指挥反感而产生叛逆情绪,不愿执行父母的指令。
试问有人喜欢被限制自由吗?
越限制孩子,孩子就会越叛逆。
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要给孩子留多少自己的空间。在我看来,有的孩子明明快成年了,只要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仍然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不会把孩子当做一个成年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没有把一个已满18岁的当成年人,但同时,我们要求他们思想和行为都像成年人一样成熟,这有可能吗?
这不是太滑稽了吗?
非常有意思的是,有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永远停留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明明孩子已经人高马大,但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像年幼时那样呼来喝去——我让你往东,你偏往西;我让你吃菜,你非要喝可乐……
老实说,中国父母留给孩子的空间比较小。也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总会担心孩子不安全。如果孩子在年幼时比较顽皮,父母的确可以潜意识存在“丧子焦虑”。
孩子慢慢长大,这种担忧却没有减少,长年累月的习惯仍然影响着父母的行为,这也就造成了父母可能没有办法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父母需要牢牢掌控孩子的行为来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在父母眼中,觉得世间险恶,孩子随时可能会面临不安全的情况,出于这样的风险意识,父母仍然会干涉成年子女的行为。
此外,和孩子在一起时,家长不知不觉会扮演起他印象中的家长角色,比如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指挥孩子,所以和孩子相处时他们同样会重复这样的指挥动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