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八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95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在这一节里讲述里一些良性干扰,有排版不清晰的文章,教学的大纲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花几分钟做个反思,以写促学等等,有的简单几句略讲,有的稍微详细讲解,我挑选了其中的一个内容作为今天的便签。)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即便是拿熟悉的资料来考你,就算是简单的填空也可以强化你对资料的记忆,增强你在以后回忆它们的能力。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们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
当你要回答某个新题目,或是要为新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时,生成能力对学习的帮助会更加明显。一种解释是,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联系。举例来说,假设你家住佛蒙特州,别人让你说出得克萨斯州首府的名字,你就会思考各种可能的答案:达拉斯?圣安东尼奥?厄尔巴索?休斯敦?即便你无法确定,在猜对正确的答案(或是由别人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前思考可能的选项,对你也是有帮助的(答案是奥斯汀)。你会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会绞尽脑汁地考虑可能带来启发的线索。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求知欲,甚至会因为觉得被难住了而感到祖丧,并且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善,存在空白。这样一来,你在看到答案后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但这样做却能刺激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坐等答案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I,重述知识」
通过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提升学习效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通过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提升学习效果,先要认清楚题目或者问题是什么?清楚问题之后,就会进行记忆的检索与匹配,即使检索不到具体的答案,也会加深印象,等找到答案的时候,答案与问题,与以往的知识经验之间会建立连接,答案与题目或问题之间,建立新的知识完整体。
「A1,激活经验」
过去,你学自行车总学不好,而妈妈说学会后,你就可以骑车到外婆家玩耍;
现在,你刻意运用自己研究的一套程序开发一个课程;
现在,你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刻意外出留他一人在家;
类似这些,你做过什么,让自己或者当事人通过解决一个问题,让学习效果更好,请写出这个例子,并说明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强化的内容。
儿子十三岁,平常不喜欢做家务,也不想自己做饭菜,还不喜欢吃快餐。
上个月一天,有事要出去,知道他不喜欢吃快餐,就问他:我要出去办事,中午不在家,你是吃快餐还是自己做?
儿子:我自己做。
于是我放心出去了,等晚上的时候,问他中午吃了什么?他有点神气地说,我自己做了牛扒,可好吃了。
经过这事之后,放暑假了,他自己提出来,暑假要学做家务。
做什么家务呢?学炒菜。
通过创造出来的机会,他品尝到了自己做饭吃的快乐,并产生的信心与兴趣。
「A2,规划运用」
最近,你想教会他人一个什么经验,这个经验是你自己从生活或者工作中总结出来,觉得非常不错的,你将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后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