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们大家好,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帮助他们学会思考,管教孩子可以很省心。这一节里,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九部分:我们和孩子的对话里,生长着他的高情商.
前面的课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有关“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以及关于解决方法的训练。
但是我们并没有对想出的办法进行评判,也没有对明显存在问题的主意加以纠正,这是为了训练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的能力,重点在“多想一个办法”,而不是办法的内容。
等孩子们经过练习,学会了思考假设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下一步就是:考虑后果,引导孩子评价自己的做法对自己与他人的影响——这对他们以后的处事风格影响重大。
成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做事不计后果,表现麻木、冷酷、残忍,是因为他们也许学会了解决问题,但不会考虑后果,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也有人总是在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想到会这样”,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人情商低,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在做决定前考虑后果。
只有学会思考行为的后果,才能以合理和负责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处理冲突。也只有充分考虑后果,才能更好地顾全大局。
所以针对孩子的“我能解决问题”练习,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思考事情的因果关系,了解不同行为会导致的不同后果。
训练孩子思考因果关系,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他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接下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第一步是要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发展顺序,即一件事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发生和发展的,这样才使后果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之前学过关于“之前和之后”的字词游戏,能让孩子认识到一些因果关系的概念,现在就着重地复习它们。比如:
刷牙之前要先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他抢我的玩具之后,我打了他。
这些练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除此之外,也可设计一些小故事,引导孩子一起玩故事接龙游戏,发挥想象,大家轮流把一个故事编下去,比如:
小姐姐想洗衣服,她要先……
——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
——放进洗衣液,
——启动洗衣机……
要注意找一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熟悉的事情更容易想出答案,也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接着再扩展到自由想象继续游戏,以提升孩子们的参与兴趣。
孩子们熟悉了日常熟悉事务的顺序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开始假设性的思考,用“如果……可以会……”来加强练习,只给一种假设性的问题,让他们来补充有可能发生的后果。比如:
如果你晚上不好好睡觉,可能会发生什么
如果一直不给花草浇水,可能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只吃垃圾食品,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样的游戏可以经常玩,通过练习,鼓励孩子思考“如果选择这个办法,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这对于他们真正学会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当然,在思考“可能” 会发生的结果时,要引导他们多想几种答案,并且着重强调“可能”这个词。
慢慢让孩子了解,没有人能准确预料到将会发生什么,特别是涉及到其他人时,后果永远无法确定。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人的想法和处境,所以才要尽量想出更多的“可能”。
家长可以假设游戏情形,也可以用他们日常的纠纷来开始。比如假设南南抢了明明的玩具,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呢?
家长可以像以前玩游戏时一样,把孩子们想出的答案记录下来:比如孩子们会回答:
明明可能会打南南,因为南南抢了他手里的玩具;
明明可能会哭;
明明可能会去找妈妈;
明明可能会生气;
明明可能会咬南南;
明明可能会再把玩具抢回来……
引导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可能”,在对行为之后预见性的思考里,孩子已经开始开动脑筋思索自己行为对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开始思考行为有可能引发的种种后果。
这对他们真正学会处理问题至关重要,也是高情商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假设性后果的思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到一个行为会导致另一个行为的发生。和以前的训练一样,不要急着告诉他们哪个回答是错误的、或者行不通的,等他们学会思考后果,这些都不难纠正。
重点是不停地引导新的答案,可以通过询问:“他可能会说什么?”或者“他可能会做什么?”进行启发。
但是在玩游戏时,大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连锁式的推演,在孩子说出一种不合理的答案后,大人很想继续问如“明明咬了南南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们玩得投入时,也会不自主地往下思考:“南南抢了明明的玩具,明明可能会哭,那南南可能会跑开……”
但是明显,这已经不是用来解决“南南抢明明玩具”这个初始问题的方法,而是属于另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就是无效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会回答“我不知道”或者“可能什么也不会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弄清楚他们是不想配合游戏,还是真的不知道。
如果他们不想配合,有可能是游戏的时机令他们觉得不自在,或许刚好是刚刚犯了此类的错,认为这是在责怪他们; 也有可能是他们累了不想再玩。
那么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以后总会有机会,切记不要强制他们配合,这会造成逆反心理使游戏失败。
如果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那就需要继续引导:
“是的,也许真的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虚构一下可能会发生的事。”
先认同孩子,他的说法没错,的确存在“什么也不会发生”,这算也是后果之一,然后再鼓励孩子去假设有可能会发生的后果。
和以前的游戏一样,孩子们总会找出一些意思相同的办法,比如:“去找爸爸和去找妈妈”,或者会“大叫、大喊、大吼”等等,告诉孩子这些答案是相同的,可以归为一类,以使他们想出更有效的方法。
通过“之前与之后”以及“如果与可能”的游戏,使孩子熟悉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顺序,以及行为带来的多种可能的后果,引导他们开始考虑做决定前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对话游戏,为培养孩子的高情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节里,我们讲了:我们和孩子的对话里,生长着他的高情商,通过与孩子进行对话游戏,训练他们对事件顺序,以及行为所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进行思考,先不要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答案,也不要进行连锁反应的推演。通过他们对后果的预见性思考,为情商培养打下基础。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继续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十部分:这些办法,让孩子快速学会约束自己。
针对这节内容,思考题是:对于行为能带来不同后果的思考,能有效地阻止不当行为的发生。不止孩子,大人也可以练习一下,请你也试试,把能想到的答案都写下来,然后发表一下感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