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约练遇到的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在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怎么样来做能够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探讨中出现的两个疏漏点:
1.当事人说“我‘已经’十八岁了。”我当时捕捉到了“已经”,但没做停留,在我的认知里,十八岁参加高考是一个正常的年龄,却不知道当事人已经是“高四”了。预设限制了我的思维,影响到了我对当事人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2.当事人说“我也很痛苦。”我听到“痛苦”这个感受的时候,曾经专门给了回应,但是对于这个痛苦的认知和当事人自己是有差异的。我只是单纯地把这份痛苦理解为无法按时参加高考、完成学业,及对父母经济压力的担忧,没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当事人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如对未来的担忧,对同伴的渴望等。
补充问题设计:
1.我听到你说自己“已经”十八岁了,你想表达什么呢?能说的具体一点吗?
2.你心中的十八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3.我从你的话里听到“痛苦”两个字,我想知道你指的是哪些方面?(除了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痛苦,从中可以发现其在乎的东西)
4.如果可以按时参加高考,会有什么不一样?
5.在你目前无法返回学校,也不能够按时参加高考的情况下,发生点什么会让你心情比较平静呢?
6.为了可以更平静、更有力量地面对这件事情,你可以做点什么呢?
反思:这段时间心里比较烦躁,做咨询的时候思绪不够清晰,缺乏耐心。元宵节过后要及时调整状态,静下心来,重新制定计划,少做无用的逗留,多做有益的停留。
看不到全局,再多的技巧都于事无补,纯属隔靴挠痒。
网友评论